不是就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佛家子弟混入唐朝境內。
直到貞觀四年(公元630年),伊吾國國王石萬年才舉國歸順唐朝。唐朝改伊吾為伊州,又在原先的五烽以西再置五烽,以十烽拱衛官道。然而莫賀延磧道真正開通卻要等到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閏十月,直到武周萬歲登封元年(公元696年),才在每個烽火臺旁設定驛站。莫賀延道開通與完善的整個過程,就是大唐帝國對西域地區加強控制的過程,隨著莫賀延道的逐漸繁盛,西域的絲綢北路才在漢代之後再一次煥發新生,這些都是後話。
玄奘迷路了,這也正是如此廣闊的邊境地區,唐軍卻只需把守五烽的原因所在……即便帶了足夠的水和乾糧,即便有嚮導,又有誰能保證從這片不辨東西的戈壁荒漠裡走出去?更何況玄奘還是一個人第一次走這條路。這裡沒有守軍和追兵,也沒有惡人謀害,卻比任何地方更加險惡。
迷路之後的玄奘非常焦急,別說尋找野馬泉,就連東西南北很可能都無法辨別。當時是冬天,正是戈壁沙漠裡最冷最乾燥的時候,憂心如焚的玄奘又累又渴,於是就準備從馬背上取下皮囊喝水。就在這時,意外發生了,玄奘一失手,整個皮囊掉在沙地上打翻了,所有的水一下子被沙子吸得乾乾淨淨。
▲虹橋▲書吧▲。
第31節:第五章 不拋棄,不放棄!(2)
〃千里之資,一朝斯罄。〃
行走沙漠,水比食物更重要,水就是生命,沒有水,就等於斷送了生機。現在,玄奘不但迷了路,找不到野馬泉補充水源,又損失了僅有的一些水,他會怎麼辦?玄奘依然沒有荒亂,也沒有嚎啕大哭責怪上天……這些舉動只會讓本就低落的情緒更加糟糕,白白耗費寶貴的體力精力,對走出困境一點幫助都沒有。
玄奘十分冷靜的選擇了原路返回。這是他西行路上唯一一次向東掉頭,但這絕非怯弱和喪失信心的表現,而是實在沒有辦法……在當時的情況下,往東折回第四烽大約是一百多里路,順利的話一兩天就能到,還在身體能夠堅持的範圍內。掉頭易,違心難,往東的每一步,對玄奘來說都是煎熬:
〃不至印度終不東歸一步,今故何來?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
這就是當時玄奘真實心理的寫照。到底是為生存而歸,還是為信仰而行?對一個一直以信仰來支撐生命的人來說,違背誓言,違背本心,無疑是一種痛苦的掙扎。
在向東走出十幾裡地後,玄奘心中的痛苦和矛盾越來越強烈……如果往回走,即便僥倖得活,補充了水源重新上路,對整個西行旅程來說,這也是一處難以抹去的汙點,這個汙點甚至會伴隨一生,讓自己陷入無休止的悔恨與自責中。
〃寧死也不能掉頭!〃玄奘在心底一遍又一遍的告誡自己。《士兵突擊》裡,傻乎乎的許三多在五班駐地上夜以繼日的修著他那條路,為的只是〃要做有意義的事〃這個信念。對玄奘而言,活著最有意義的事無疑就是前往西天取經,將佛法發揚光大。
終於,在往東行走了十多里地以後,玄奘再次下定決心,猛然收住腳步,牽著那匹〃瘦老赤馬〃掉轉方向。呈現在玄奘眼前的是一長串腳印,那些孤獨的腳印,重重的敲擊在他心上。
〃我不能就這麼回去,不拋棄,不放棄!〃玄奘咬了咬牙,再一次邁著堅定有力的步子往西走去。
此時的玄奘,身邊剩下的只有老馬和一些乾糧,日光從身後射來,讓他感到溫暖和踏實……不拋棄信念,不放棄希望,這就是他所想的全部。
找不到水源,又沒了儲水,看淡生死,唯有一心,在茫茫莫賀延磧大沙漠的深處,玄奘與死神同行。
八百里莫賀延磧,白天,時而狂風怒卷,黃沙如雨而下,情景應該跟電影《天地英雄》裡東歸的取經隊伍被一場鋪天蓋地的沙暴所吞沒類似;晚上,沙漠中磷火肆虐,〃鬼影〃憧憧。冬天沙漠裡巨大的晝夜溫差也給玄奘的身體帶來了巨大的考驗。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就像當初在葫蘆河邊遭遇石盤陀的威脅時一樣,玄奘開始唸誦觀音名號,希望藉此讓內心得以平靜,呼喚觀音菩薩保佑自己。
此後的四夜五天裡,玄奘滴水未進,已經達到了一個人生存的極限。口乾舌燥腹如火燎的玄奘似乎感覺到了生命即將終結,半昏半醒的倒在沙地裡,默默唸誦觀音名號。人在瀕臨死亡之時才會說出心裡最真實的想法,玄奘也不例外:
〃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為無上正法來耳。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為務,此為苦矣,寧不知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