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3/4頁)
鼕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境內的外國工人,已高達其總勞動人口的五分之一,其中軍火業便佔去了30%。德國本國的工人也好不到哪裡去,最多隻能說,他們起碼還保留著1938年的實際收入水準。此外,戰爭期間,英國兒童的死亡和患病率不斷降低。反觀一向以糧產豐富聞名的法國,自1940年被德國佔領統治之後,境內雖不再有過戰火,法國人各年齡層的平均體重卻減輕了,健康普遍衰退了。
總體戰在管理上造成的革命,自是不容置疑。對於科技和生產是否也有革命性的影響呢?換句話說,總體戰到底是促進了還是妨礙了經濟的發展?簡單地說,總體戰使得科技更為進步發達,因為先進的交戰國不但在軍事上求勝,更需要在技術上競爭,才能發展出更精良更有效的武器裝備以克敵制勝。要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西方盟國擔心納粹德國發展核武器的話,原子彈恐怕根本不會出現,20世紀也不會在核能研究上投下大筆經費了。至於其他某些專為作戰開發的科學技術,較之核能更容易移轉為和平用途——航空和電腦即是二例。這一切都證明一個事實,戰時科技之所以加速發展,主要為應付作戰及戰備之需。若在平時,如此龐大的研究經費,恐怕根本不能透過成本效益的預算,至少在態度上要猶猶豫豫,進展也較為遲緩(見第九章)。
不過,科技為戰爭服務一事並不新鮮,現代工業經濟的發展,一向建立在科技的不斷創新之上。種種科技的進步發明,遲早都會發生,並不以戰爭為限。如果沒有戰爭,發展的速度恐怕還會更快(人類沒有戰爭?當然是痴人說夢,不過為討論方便,我們先這樣假定好了)。不過戰爭卻有助於專門科學技術知識的擴散,對工業組織及大量生產的方法也都有深遠影響。但是一般來說,戰爭的作用,主要還是在於加速變革的速度,而非激發變革本身。
戰爭是否促進經濟成長呢?就一面來說,絕對沒有。戰爭中,生產性資源的損失極為嚴重,遠比工作人口的流失還大。蘇聯戰前25%的資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消耗殆盡。德國損失了13%,義大利8%,法國7%,英國較低,只有3%(不過這些數字必須和戰時的新建設相抵消才更準確)。蘇聯的例子最極端,戰爭對它造成的淨經濟效益完全屬於負面。1945年戰爭結束,它的農業完全毀於戰火,戰前實行的五年計劃也全告泡湯。碩果僅存的,只有一個大而無當的軍火工業,舉國上下餓殍遍地滿目瘡痍。
第一章 全面戰爭的年代(17)
但從另一面來看,大戰顯然對美國經濟裨益良多,增長率在兩次大戰期間都極為驚人,尤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最,年增長率高達約10%,甚至勝過其他任何時期,可謂空前絕後。美國在兩次大戰中都佔了便宜,不但本土遠離實際戰區,更成為友邦的兵工廠。再加上美國經濟規模龐大,可以有效地擴大組織生產,這一點遠非其他各國能及。兩次大戰帶給美國最長遠的經濟影響,恐怕就是在1914年至本書寫作的1991年整整幾十年當中,賦予美國全球性的極大的經濟優勢。這種絕對的優勢,削弱了它的競爭對手,使美國經濟狀況發生了質的變化。
如果說,戰爭對美蘇兩國的經濟影響是兩個完全的極端(前者兩次大戰都得漁利,後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尤為創鉅痛深),至於其他各國的情況,則介於兩者之間。不過就總體的分佈曲線來說,一般而言,都比較接近蘇聯的狀況。只有美國才是獨吃的大贏家。
4
我們還不曾討論戰火連綿的大時代對人類本身的衝擊,人類究竟為這兩場大戰付出幾許代價?我們前面雖然提過大量的死傷數字,但那只是其中一部分代價而已。說也奇怪,“一戰”的傷亡雖然不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慘重,在當時卻更受世人重視,不但各地紀念碑林立,每年更虔誠地大事紀念停戰日。俄國因為革命的關係,特別重視第一次世界大戰,自然情有可原;可是這種現象不獨蘇聯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可與上一次大戰“無名英雄碑”媲美的紀念舉措;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每年慶祝“第一次世界大戰休戰紀念日”(1918年11月11日)的氣氛,也每況愈下,逐漸失去當年神聖嚴肅的意義。探其因由,也許早在上一次大戰之際,世人原不知道犧牲會如此慘重;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家都心裡有數。所以前者1000萬人死亡帶來的驚嚇,要比後者的5400萬更令人傷痛。
大戰本身的全面性,兩方不計代價、不擇手段誓死戰到底的決心,都對世人心理產生重大影響。否則,我們又如何解釋種種不人道的殘酷行為在20世紀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