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頁)
鼕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600萬這個數字,是一開始的粗算,絕對是估多了。)德國圍攻列寧格勒的900天裡(1941~1944),到底有100萬人,還是五六十萬人因飢餓或力竭而亡,又有多大區別呢?事實上,除了直覺的想象外,對於這些數字,我們又能抓住其中多少真實的涵義?陷身德國的570萬俄國戰俘裡面,有330萬名不幸死去(Hirschfeld,1986),這個數字,對一般讀者來說,又意味著什麼呢?這一場戰爭,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男人死得比女人多。戰後蘇聯一直到1959年,35~50歲的年齡群中,每7名女人還只有4名男人(Milward,1979,p�212)。戰火中倒塌的房子,可以再蓋;死去的人,卻再也不能復生。僥倖存活下來的人想要重建正常的生活,多麼艱難啊!
3
我們一般都有一個觀念,以為現代戰爭一向都影響國內每一名男女老少的生活,並動員絕大多數國民;我們總認為,現代戰爭使用的武器數量驚人,一向都得將整個經濟投入生產;我們又認為,現代戰爭的武器一向都造成難以形容的大量傷亡,徹底地主宰並改變了交戰國的面貌。殊不知,這些現象其實只有在20世紀以後方才發生。不錯,過去的確也有過悲劇性的毀滅戰爭,也有過預示現代式可怕戰爭的前例,比方大革命時期的法國即為一例。一直到今天為止,美國史上最慘烈的戰爭還要算為時4年的南北戰爭(1861~1865),死亡男子無數,比美國後來參與的所有戰爭死亡總數還多,其中包括兩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但在20世紀以前,影響一般社會生活的戰爭往往屬於例外。拿破崙四處征伐歐洲的年代裡,簡·奧斯汀(JaneAusten)可以安坐家中寫她的小說。對不清楚時代背景的讀者來說,肯定猜不出當時是這樣一個烽火連天的時代,我們從她的小說裡嗅不出一絲戰爭的氣息。但在事實上,出現在奧斯汀筆下的年輕男子,某些人一定參與了當時的戰事。進入20世紀,我們實在難以想象有哪一位小說家曾用這種筆法描寫20世紀戰火下的英國。
雖說20世紀總體戰(totalwar)這個怪物,並非一開始就成龐然大物,不過從1914年開始,總體戰的形態便已成形,這一點絕對正確。即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際,英國就已動員了12�5%的男子入伍,德國動員了15�4%,法國動員人數幾乎達17%。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般來說,各國積極從事軍事任務的動員人數,平均約為20%左右(Milward,1979,p�216)。我們可順便提一下,像這樣大規模的長期總動員,得靠兩種力量才能維持:一靠現代化高生產力的工業經濟,二靠大部分經濟活動掌握在非戰鬥人口的手裡。在傳統的農業經濟裡,除了偶爾季節性的徵用以外,就沒有能力供應如此眾多兵源,至少在溫帶氣候區如此。因為到了農忙時節(比方說收穫季節),全民都得出動幫助農事。其實就算在工業化的社會,長期挪用如此大量的人口,對勞動力也是一項極大的負擔。這也就是現代大規模戰爭之下,有組織的工人力量因而加強的原因。女子也因此走出家庭,進入社會,造成女性就業的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際,女性就業還只是暫時情況;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成為永久性的社會現象了。
第一章 全面戰爭的年代(15)
20世紀的戰爭是大規模的戰爭。人類在這些戰爭裡使用和毀滅的東西,數量之巨,已達前人不能想象的地步。因此德文用Materialschlacht——也就是物資戰,形容1914~1918年的西線戰爭。拿破崙當年運氣好,當時法國工業生產規模小,他卻還能在1806年以全部不過1500發的彈藥,打垮了普魯士的軍隊,贏得耶拿會戰(BattleofJena)。可是後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法國的軍工生產計劃一天就是1萬發到1�2萬發。到了戰爭末期,甚至高達每日20萬發之數。連沙俄也能夠日產15萬發,等於一個月450萬發。規模如此龐大,難怪工廠裡的機械工程作業徹底革新了。至於其他比較不屬於破壞性質的物資生產,讓我們回憶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陸軍一共訂製了5�19億餘雙襪子和2�19億餘條褲子。而德國部隊呢,在其繁文縟節的官僚傳統之下,單單一年之內(1943年),就造了440萬把剪刀,以及620萬個印盒,以供軍事單位蓋章所需(Milward,1979,p�68)。大規模的戰爭,需要大量的生產配合。。xjqi。
可是生產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