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巴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勞了,二是敵人發生過失了,三是比較的缺乏戰鬥力。因此,先打弱敵是相對的,先打好打之敵才是這一原則的最高境界。
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毛澤東繼續運用這一原則,確定了“打分散孤立和運動中的日軍”的方針。八路軍在平型關、雁門關、黃土嶺等戰鬥中,貫徹這一方針,給予分散孤立和運動的日軍以沉重打擊。
解放戰爭開始後,毛澤東先打弱敵,後打強敵作戰原則又有了新的發展。戰爭初期,國民黨軍正規部隊有86個整編師,其中有22個整編師是美式裝備或半美式裝備,火力、機動力遠遠強於解放軍。因而解放軍對國民黨軍主力作戰時,往往能夠打到敵人,包圍敵人,卻難以消滅敵人。
華國富(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但是國民黨軍部隊戰鬥力參差不齊,進攻中又常常以雜牌軍打頭陣,且部署分散,這就給予瞭解放軍在運動中先打弱敵,後打強敵的戰機。
1947年1月,蔣介石集結重兵23個整編師60個旅計45萬餘人,組成三個突擊集團,從南北兩線對山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國民黨軍參謀總長陳誠坐鎮徐州督戰,宣稱:“這次會戰關係重大,黨國前途,剿匪成敗,全賴於此。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華東野戰軍被壓縮在沂蒙山區的狹窄地域,腹背受敵,處境艱難。
毛澤東最初設想是集中主力迎擊南線國民黨軍進攻主力歐震集團。他給華東野戰軍指揮員算了一筆細賬:在歐震集團中,可能進攻的有22個旅,“戰力較強者約八個旅,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