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相成。認識這一點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充滿潛力的新生市場在發展資本市場與PE分行業領域非常重要。
(本文源自作者在北京高科技論壇的演講,2007年3月)
亞洲金融危機十週年——回顧與啟示錄(1)
今天的亞洲勢不可擋,前程不可限量。中國與印度的迅速崛起,越南的高速成長,日本的復甦,東南亞的穩定,香港的欣欣向榮,亞洲的確令人刮目相看。它充滿著巨大的經濟活力,正在迅速重新整理世界經濟版圖,改變全球經濟的實力分配。
然而,假如你是一個剛從火星來到地球的經濟學家,你不可能會想到僅僅在10年前,亞洲經濟曾慘遭厄運,經歷了一場幾乎滅頂之災。1997年7月2日,香港歷史性迴歸中國的次日,泰國貨幣被迫貶值。在一個並非那麼舉足輕重的國家所發生的一個並不算特別顯赫的事件,卻觸發了一場世界經濟有史以來規模最廣代價最大的經濟危機之一。其後短短數月中,印尼盾、韓國圓、馬來西亞林吉特與菲律賓比索紛紛大幅貶值,新加坡元、新臺幣、港幣,甚至連人民幣都受到了極大的壓力。
匯率的高度不穩定沉重地打擊了金融市場信心,投資者如鳥獸散,逃之夭夭。利率飆漲,股市狂瀉,地價崩潰,銀行壞賬激增,信貸枯竭,企業倒閉,投資銳減,出口萎縮,失業攀升,經濟衰退,社會動盪,政局多變。金融危機愈演愈烈,波及面越來越廣,驚心動魄的一幕幕畫面,至今猶歷歷 在目。
第一,亞洲金融危機在1997年突如其來,完全出乎大多數觀察家意料,令投資者、政府與IMF這樣的國際組織措手不及。韓國、泰國、印尼與馬來西亞經濟曾經歷了幾十年的高速成長“奇蹟”,1970年以來,印尼GDP年均增長率最低也達到了,而韓國則高達!東亞經濟體各政府歷來就有頗良好的宏觀經濟政策紀錄,避免了過度的財政赤字,主權外債負擔不重,也沒有嚴重的通貨膨脹。在外向型經濟政策下,這些國家出口成長在大部分年份表現較好,同時有能力吸引較多的國外私人資本流入。
這些經濟基本面使得東亞一直為IMF和世界銀行等加以推崇的成功範例。東亞與其他曾累遭經濟危機的新生市場國家有著非常大的差別。20世紀80年代的拉美危機、1991年的印度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機,都有一個重要的導因,就是政府財政嚴重失衡,依賴外債彌補,最終演變為國際收支危機。而東亞經濟1997年前並沒有呈現這樣明顯的徵兆。所以亞洲金融危機是未曾預料的。
第二,亞洲金融危機的後果嚴重程度也大大超出了人們的預期。匯率體系的瓦解與大幅貶值,利率的飆升,資產價格的縮水,使得私人公司部門平衡表急劇惡化,顯著增加了債務負擔,流動性困難迅速演變為清償能力問題。企業的破產、銀行壞賬的激增,又進一步加劇了信用緊縮,導致投資與消費需求萎縮,打擊了實體經濟活動。危機後的第一年,大部分亞洲經濟陷入了深重的衰退。印尼的GDP下降了,泰國為…8%,馬來西亞為,韓國為…7%。
第三,亞洲金融危機波及之廣也不為人所料。墨西哥的比索危機曾經影響了諸如阿根廷、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但其傳播的速度與影響的程度遠不及亞洲危機。泰銖的貶值,不只是波及了經濟發展水平或結構頗類似的其他東南亞國家,也擴散到了已經實現工業化並新近被OECD接納為成員國、當時屬世界第十一大經濟體的韓國。甚至中國香港都慘遭連累。大致而言,東亞經濟體之間較強的貿易聯絡,較大的資本流動,地理的毗鄰,加上金融市場固有的資訊不對稱和羊群效應,大大增加了金融傳染的發生機率、傳播速度與殺傷力。 。。
亞洲金融危機十週年——回顧與啟示錄(2)
第四,鑑於亞洲金融危機的突發性,以及亞洲金融危機發生時的環境條件與歷史上其他危機的環境條件的差異性,亞洲金融危機的原因與機理引起經濟學界爭執不休。從經典的投機攻擊模型,到所謂匯率危機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模型,再到以*和裙帶資本主義為代表的社會學政治學解釋,尚未有最後定論。但是,探究亞洲金融危機的起源,從實證的角度,有幾個非常重要而清晰的線索可以追尋:(1)匯率政策的不當;(2)經常賬戶的嚴重失衡;(3)企業與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錯配。
在經歷了較長時期經濟快速成長、貿易與資本開放程度日趨增加的環境下,亞洲仍然繼續維持固定的或半固定的匯率制度。當經濟基本面發生逆轉時,這種固定匯率制度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