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組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讀書隨處淨土 (代序)(1)
“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此聯出自明人陳繼儒的《小窗幽記》,我很是喜歡。熙寧元年(1068),《資治通鑑》的編撰者司馬光請辭“翰林學士”一職,對宋神宗說:“臣講讀經史,粗有所採,而應對賓客,實非所長。”不佞不敢與溫公比,但“講讀經史”的性情卻是相近。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祖籍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運城安邑鎮東北),世稱涑水先生。公元1019年,司馬光出生在河南光山縣,其父司馬池時任光山縣令,便以“光”命名。公元1086年,司馬光病卒,年六十八,死後追贈太師、溫國公,故後人又稱司馬溫公。司馬光一生與王安石政見不和,被目為“舊黨”、“保守黨”,此又另當別論。
司馬光編撰《通鑑》是花了大心血的,前後總共花去19年時間,這還不包括他寫《通志》的時間。治平三年,司馬光向宋英宗進呈《通志》八卷,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通鑑》周紀5卷、秦紀3卷。司馬光編撰《通志》的緣起,是鑑於前代史籍太多,一般士子讀來已是不易,更何況政務纏身的皇帝,於是立志要編一部簡明扼要的通史,敘歷代王朝興衰,讓本朝皇帝有所借鑑。這個想法得到宋英宗的支援。治平三年(1066)夏四月,英宗命司馬光編“歷代君臣事實”,同時授權他在崇文院組建書局,自己決定人選,允許借閱龍圖閣、天章閣、三館、秘閣藏書。治平四年(1067),英宗崩,神宗即位,給這部書賜名“資治通鑑”,並親自寫了一篇“序”。這個序言後來威力大了去了。紹聖四年(1097),蔡京的哥哥蔡汴授意一個叫林自的人,上書宋哲宗請求將《通鑑》刻板毀去,太常博士陳瓘便祭出神宗的“序”,言下之意是說,你們敢毀去神宗欽定的書?蔡汴一流也擔心被扣上“誣毀先帝”的罪名,只得手軟,偷偷將刻板收起來,不讓再版就是,復不敢議毀版事。
司馬光的助手主要有三人:劉恕、劉攽和範祖禹。後來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也加入書局,負責文字檢校,《通鑑》成稿之後,“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也加入文字校對。對於書局三人的分工,歷來意見紛紜,我認同如下說法:劉恕負責五代,劉攽負責兩漢至隋,範祖禹負責唐代。劉恕還是全域性的副手,司馬光經常與他討論一些重要的體例問題。司馬光編書的時間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時間段:從治平三年四月至熙寧三年(1070)九月,為在朝編撰時期;從熙寧三年九月至熙寧四年(1071)三月,為出知永興軍 編撰時期;從熙寧四年三月至元豐七年(1084)書成,為卜居洛陽編撰時期。
熙寧四年四月,司馬光判西京留司御史臺,隨即卜居洛陽。他在洛陽修建了一個佔地二十畝的園子,名“獨樂園”,中有“讀書堂”,藏書五千卷,司馬光便“窮巷晝扃戶,閒軒臥讀書”,過起15年讀書著述的閒隱生活。司馬光編書是相當辛苦的,卷帙浩繁且不說,還要對各家的選本進行比勘,從中爬理出合理的脈絡。溫公自課每三天刪改《通鑑》一卷,偶因事耽誤,隔天一定補上。僅“唐紀”初稿,他就費時四年多,這不過是粗稿,還要進一步細刪,所存不過數十卷。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元豐七年(1084)十二月,《通鑑》一書修成,司馬光已是老眼昏花,牙齒沒剩幾顆,精力大不濟,其言:“臣之精力,盡於此書。”
讀書隨處淨土 (代序)(2)
《通鑑》成書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終後周顯德六年(959),凡1362年的歷史。另有《目錄》30卷,《考異》30卷,合起來是354卷。《通鑑》一問世,就備受矚目,神宗皇帝推許此書為前代所未有。清人曾國藩尤重此書,說:“六經之外有七書能通其一,即為成學。”七書者,《史記》、《漢書》、《莊子》、《韓文》、《文選》、《說文》及《通鑑》。毛澤東一生通讀此書達17遍之多。1954年冬,毛澤東對史學家吳晗說:“《資治通鑑》這部書寫得好,儘管立場觀點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但敘事有法,歷代興衰治亂本末畢具,我們可以批判地讀這部書,藉以熟悉歷史事件,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毛澤東的這個評價就說出了《通鑑》一書的價值所在。所謂“敘事有法”,是說司馬光師承《左傳》的敘事風格,將歷史事件的原委敘述得條理分明,而又簡明扼要。但司馬光不用“春秋筆法”,不在行文中隨便評價人物,這和南宋朱熹的《通鑑綱目》不一樣。有感而發的時候,司馬光通常以“臣光曰”來發表見解,《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