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澀春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定,但關白如不五攝家的子弟擔任,是不被朝議和世俗認可之事。於是同為藤原北家出身的菊亭晴季就跑去說服前關白近衛前久,讓前久認了羽柴秀吉做猶子(名義上的兒子),給予秀吉藤原北家的身份資格。天正十三年(1585年)七月,朝廷正式下詔,讓藤原(羽柴)秀吉接替二條昭實就任關白一職。
藤原秀吉從賤之嶽合戰後不久,就下令在攝津國的海岸邊,也是原來石山本願寺舊址附近為自己修築一座新的主城。這座城池規模宏偉,絲毫也不遜色於當年織田信長的安土城,據說動用超過六萬民伕,花費了近三年的時候才得以蓋完,起名為大坂城。因為秀吉的暴發戶心理,他把蒐集來的各種寶物全都放置在大坂城裡,並且天守閣內部漆金塗銀,華麗無比。藤原秀吉是打算用此天下無雙的城堡,向全日本大名宣佈:我關白秀吉才是真正的統治者,我是天皇的代理人,信長公的權勢也未必有我煊赫。
藤原秀吉的名字喊了一年半,然而朝廷公卿本來就假清高地瞧不大起武人,何況秀吉在武人中也屬於出身較低的那一類,整天在背後指指點點,搞得天皇和秀吉本人都不大有面子。到了天正十四年(1586年)十二月,正親町天皇痛下決心,授予秀吉養老令官制中的第一位太政大臣,並下賜新姓為“豐臣”。前面提到過,臣、連之類均為古代氏姓制度時代設定的姓,而豐是喻豐茂繁盛之意。從此,羽柴?藤原秀吉就正式改名為豐臣秀吉了。
日本刃的知識
冷兵器時代,最負盛名的三大名刃,是指大馬士革刃、日本刃和馬來刃。有人稱其為“三大名劍”,那是很不科學的,因為按照我國的傳統分類法,單面開刃為刀,雙面開刃為劍(當然,偶有例外),而大馬士革刃和日本刃的全盛時期,產品大多為刀,並且是曲刀,只有馬來刃刀劍並重。
日本本土產鐵量少並且多為砂鐵,所以要造好刀,只能高價從我國購入鋼錠,或者反覆精煉砂鐵,這就使得古代日本人極為寶貴刀劍,既獨闢蹊徑琢磨出一整套打造名刃的工藝,又世代相傳,好刀不使損毀、湮滅,才在世界上留下了那麼大的名聲。
製造日本刃的第一步是冶鐵,即將砂鐵滲碳強化,造出鐵、鋼和銑來。以鐵中的含碳量為依據的話,一般含炭量較小的即稱為鐵,特徵是非常柔軟,在常溫下就可以彎曲;含碳量接近1。85%的鐵稱為鋼,特徵是堅硬而較脆,常溫下很難彎曲,加熱後可以鍛造;含炭量高過1。85%的鐵稱為銑,較易融化,無法鍛造,因為實在是脆得可以,很輕易就可折斷。
其實光用鋼就能打造出兵器來,但這種兵器被稱為“丸鍛”、“割刃鐵”或“數打物”(指一天可以打出好多把來),乃是下品。必須將不同質地,也即不同柔韌性和堅硬度的鋼、鐵甚至銑結合在一起,經過反覆捶打,使得刃利背韌,才真正成其為日本刃。專用名詞有“三枚合”、“本三枚合”、“四方詰”、“五枚合”等等,指用幾種原料合而為一。
最繁複的是“四方詰”,就是用一條鐵料為基幹,一面加鐵為背,一面加鋼為刃,左右再包夾兩條鐵料,使其更為堅固。打造出這樣的複合材料,然後再加淬火和研磨,真正的日本刃就算完成了。
這樣將多重軟硬不同的鋼材或鐵材鍛鍊、敲砸在一起,再經淬火和研磨,使兵器表面呈現出或如水波、或如魚鱗,各種不同的花紋來,就是所謂的“高碳花紋鋼”(三大名刃,考其質地全都是高碳花紋鋼)。這種花紋深入肌理,雖千年以後,磨去鐵鏽,依然美妙無倫。不過日本刀流線狀的外形非常美觀,而日本刃本身的花紋種類既少,也不夠規整,屬於“平面碎鍛複合暗光花紋刃”,就遠沒有大馬士革刃和馬來刃來得漂亮了。
●“姬若子”和“鬼若子”
豐臣秀吉在獲得賜姓和太政大臣的官位前後,主要向西方用兵。他首先降伏了毛利氏,隨即於天正十三年(1585年)夏季進攻四國。四國島,顧名思義,是由贊岐、阿波、伊予、土佐四國所構成的,此外還有一個淡路島,早在秀吉奉信長之命進攻中國地區的時候,就捎帶手平定了。應仁之亂的時候,四國主要屬於東軍的勢力範圍——贊岐和土佐是細川勝元、阿波是細川成之、伊予是細川勝久。但是,西軍也在伊予國埋下了一顆釘子,那就是河野通直,後來戰國大名河野氏的祖先。
戰國時代,東四國的贊岐、阿波基本仍在細川氏,後來在篡奪細川氏權力的三好(十河)氏的掌控中,而西四國的伊予和土佐,則群雄並立,惡戰不休。先說土佐國,主要割據著七家有力豪族,史稱“土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