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點123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十四歲的袁世凱既遂其願,便以高漲的熱情努力學習和掌握了軍隊諸如點名、操練、巡更、放哨等營規。他辦事勤快、盡職盡責、小心謹慎、嚴於律己、不苟私情,很快得到了吳長慶的進一步賞識和信任,並在軍中建立了個人威信,站穩了腳跟,以至吳長慶軍中本家親故,也無不畏服。在應付突發事件中,青年袁世凱更顯示了膽識、機變和獨斷專行、雷厲風行、殺人不眨眼的作風。
一次年節,營官都回家過年了,士兵因賭博引發了數十人相互槍擊的事件,袁世凱率兵趕到出事地點,假傳吳長慶號令,斷然將帶頭鬧事者正法,彈壓了兵變。
慶軍開赴朝鮮後,軍紀敗壞,姦淫掠搶之事時有發生。袁世凱先斬後奏,立即整肅,而後向吳長慶報告說:已請出令箭,正法七人,現有七個首級在此呈驗!
吳長慶對此不但不怪罪,反而大加讚賞,稱袁世凱“不愧為將門之後”。“將門之後”,準確概括了作為19世紀中期以後以多種途徑進入上層統治機構的地方勢力第三代子弟袁世凱的身份。正因為有這樣的背景和機會,袁世凱才得以經由非傳統仕途入仕。
光緒八年(1882年),朝鮮發生了“壬午兵變”,袁世凱隨吳長慶慶軍開赴朝鮮。朝鮮是清朝的藩屬國,當時的國王名李熙。李熙幼年以宗支即位,由他的父親大院君李昰應監國攝政。李熙親政後昏庸無能,大權落入閔妃集團手中。閔妃集團極其腐敗,橫徵暴斂,招致了朝鮮上下的強烈不滿。“壬午兵變”因閔妃集團拖欠及剋扣軍餉、遭士兵圍攻而起,大院君李昰應利用兵變重新奪得政權。
清朝獲知日本將乘隙出兵朝鮮的訊息,遂派吳長慶率慶軍六營、丁汝昌率軍艦三艘入朝援護李熙。吳長慶、丁汝昌等誘捕大院君李昰應,秘密押回天津(後軟禁保定),平定了朝鮮內亂。
第三代子弟(3)
在誘捕大院君李昰應、搜剿兵變人員的行動中,袁世凱“爭先攻剿,尤為奮勇”,加上吳長慶竭力推崇,給淮系…北洋最高首領李鴻章留下了深刻印象,得他保舉升為同知。光緒十年(1884年),為加強東北防務,李鴻章調吳長慶率慶軍三營回防奉天,餘三營繼續留駐朝鮮漢城。袁世凱除了負責慶軍營務處、辦理轉運和一切留防事宜、會辦朝鮮防務外,還兼帶一營(慶軍副營),成為掌握軍事實權的人物。
當時正值中法戰爭,朝鮮宮廷部分人員在日本煽誘下,以為“引強鄰自衛,即可稱雄自主,並駕齊驅,不受制中國,並不俯首他人”,而“欲離中國,更思他圖”。袁世凱敏銳覺察到此情,當即上報李鴻章,並透徹指出:“朝鮮屏藩中國,實為門戶關鍵,他族逼處,殊堪隱憂。”當年底,朝鮮開化黨在日本支援下發動“甲申政變”,攻入王宮,劫持李熙,重組政府。朝鮮親清派紛紛求援。袁世凱審時度勢:若親日派別立新君,朝鮮擺脫清朝依附日本,作為駐朝清軍首領罪責難逃,“咎孰大焉”!朝鮮既依附日本,必斷清軍歸路,與日本夾擊清軍,“何由回國”?清軍數量尚多於日軍,不如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時朝中不通電報,袁世凱不待李鴻章信函指示,即說服其他將領果斷率軍與日軍激戰,攻入王宮救出李熙,日軍及親日派敗走,清軍全勝。
一舉成功,袁世凱志得意滿,帶著年輕人的衝勁,雄心勃勃地指出,列強方盛,“不數年必有異謀”。貿然建議朝廷,特派大員設立監國,將朝鮮全面置於嚴密監控之下。至於監國人選,話裡話外之意是捨我其誰!老謀深算的李鴻章不願在中法戰爭之際得罪日本,另開兵釁,沒有采納袁世凱的建議。袁世凱竟自作主張進駐王宮,與李熙僅一牆之隔,要求朝鮮眾臣每日向自己“白事,聽從指揮”。日本反咬一口,指稱此次中日衝突是袁世凱妄啟釁端。清廷不明真相,以不準同日本開釁為前提,命李鴻章、吳大激查處,李、吳為避日本猜疑,命袁世凱軍撤出朝鮮王宮迴歸本營。袁世凱亦因擅自挪用軍餉撫卹“甲申政變”中被親日派殺害的朝鮮大臣家屬,要求報銷,遭到李鴻章和其堂叔袁保齡的嚴斥痛訓,謂其“純以銀錢買結韓人之心,實屬荒謬”,令其悉數賠繳。又因權欲熏天,排斥其他將領,招致激烈的攻訐和物議。眼看就要成就一番風光無限的功績,不料轉眼卻成了過街老鼠般的眾矢之的。袁世凱像所有毛頭小夥一樣,被兜頭澆了一盆冷水,窩火之餘,以母病為名請假回國。
1885年3月,袁世凱回國後三個月,清廷派李鴻章與日本伊藤博文簽訂了《天津條約》,規定兩國同時從朝鮮撤兵;兩國均不派員教練朝鮮軍隊;今後朝鮮如有變亂等重大事件,派兵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