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增加,首先經銷品種較多的百貨公司就按規定不能經銷空調器,空調必須進專賣店,由有專業技術力量的經銷商經營。
1994年,在中國各大空調銷售熱點城市,應運而生的空調經銷商迅速崛起。他們一部份原來就是搞批發或零售的商家,銷售包括空調在內的商品,當空調銷量越來越大後,他們開始自組安裝工程隊,如蘇寧公司、五交化公司空調部等;另一部分是由安裝工程隊發展起來的,他們先是承接空調器的安裝維修業務,有能力之後就拓展銷售業務。至於在電器城租一個小小的地方,專做批發,不做安裝維修的經銷商,則屬散兵遊勇,多不勝數。
經銷商的經營規模大小不一,小的只有十來二十平方米的鋪面,營業面積上千平方米,營業額數以億計。1994年以前,經銷商的毛利一般為15%,賣一臺空調的利潤有700至1000元。但在大戰中,如1993年5月的南京,利潤也曾跌到賣一臺空調才30元至60元。所以,專業空調經銷商從誕生之日,就處於”發展、淘汰、發展”之中,有實力的經銷商不斷加快連鎖店的開設速度,擴充實力範圍。
使用者方面,當時全國城鎮市民人均最低收入約1525元,中低等人家的人均收入在2000元至3000元,高收入家庭人均在4500至6200元之間,而人均收入達到2000元的家庭,便具有買空調的消費能力。
1993年底,我國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空調器的數量為2。3臺,其中經濟發達的深圳普及率為15%,南京、上海、廣州為6%至10%,北京、武漢調查及受能源、住房、收入三大條件的制約,尤其南京、上海這樣的老城市,電力供應網路的改造曠日費時,夏天使用空調搞不好就超負荷 ,然後跳閘,停電。另外,那時大家的消費觀念也不成熟,總要熱得受不了才一窩風搶購,空調業實際上成了靠天吃飯。
從市場來說,比如江蘇市場,是由江蘇本地產品、廣東產品、進口產品三分天下。進口空調市場,為日本產品壟斷,其型號多達240餘種,僅三菱便推出了近40種型號上市。國貨為站穩腳跟,誓言血戰到底。春蘭、華寶均拿出了29種型號。格力除獲6項專利、口碑上佳的多規格窗機外,還將去年主打海外市場的分體式壁掛機(包括空調王)拿來應戰。縱觀經銷商推出的國產規格型號,37%是窗式機,48%是分體式,15%為櫃式。
分體式在市場上升這麼快,當然是市場反映好的原故。由於分體工空調具有窗機不可替代的低噪音、小巧美觀等優勢,1993年得以佔據市場銷售總數的9%,供不應求。它迎合了消費者追求高檔次和一步到位的心理。而窗機所佔市場銷售總額的比例,則從1991年度的87%下降到1993年度的83%。經銷商相信,售價比窗機貴1至2倍的分體式壁掛機,會是1994年度的銷售熱點。而且,他們賣分體式,也比賣窗機利潤高。
以上種種,都與1993年的狀況不可同日而語,不管是廠家或是商家,都感到了市場無形的壓力和緊迫感。
早春,迎著仍然刺骨的寒風,空調廠家、經銷商們都已紛紛亮出自己的招牌,為銷售旺季的來臨佈防,臨戰前的氣息叫人喘不過氣來,箭拔弩張的氣氛持續了好幾個月了,時至今日,終於到了要爆發的臨界狀態。
作為格力駐江蘇的業務員,我十分清晰地聞到了這股濃濃的火藥味,感到了自己肩頭的壓力。如今,自己又躺在病床上,我能應付得了即將發生的局面嗎?我還能完成今年江蘇的任務嗎?
答案依然是肯定的,一句話,我做好了一切迎接挑戰的心裡準備。
我之所以有恃無恐,大部分來自對格力產品的信心。
在分體式空調逐漸到市場上得到青睞的時候,格力及時推出了KF…20GW型分體空調王,能效比高達3。3,耗電僅540W,超過進口樣機的製冷水平,已屬國際領先。這在中國空調史上是首次,被媒體炒得火熱,具有不俗的市場號召力,媒體將格力和順德華寶、科龍、美的(以風扇起家、90年代初涉足空調業)並稱為廣貨四大天王,連帶讓經銷商們另眼相看所有格力分體機。
還有,這兩年間,格力已開發出0。75P至5P的高效節能型窗式、分體式、吊頂式、移動式、落地式和立櫃式空調數十種。其中窗式空調一舉獲得6項國家專利,成為國產空調器中獲得國家專利專案最多的產品,在首屆中國專利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獎。在市場上,一提窗機,人們都會想到格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