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年(1124)出任河北提刑。金軍大舉入侵時,他棄官逃走。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由樞密使張愨(què確)推薦出任濟南知府。當時山東到處都是抗金武裝和盜賊,局勢很不穩定。他要求改到江南任職,被南宋朝廷拒絕。他不得已只得上任。不久金軍攻濟南,濟南城中有猛將關勝,善用大刀,多次出戰擊退金軍。劉豫在金軍利誘之下,殺害了關勝,出城投降。金軍封他為京東東、西、淮南安撫使。1129年,完顏宗弼又封劉豫為東平知府兼諸路馬步軍都總管,節制河外諸軍,封他兒子劉麟為濟南知府,實際上已經把金軍控制下的黃河以南所有地盤都交給了他,金將完顏撻懶則屯兵要地,進行監視和支援。
從“猛將關勝,善使大刀”以及時間上推算,這個關勝,很可能就是投降朝廷被安排到濟南當武官的梁山好漢大刀關勝,所以《集學軒札記》中才有這樣的記載。查《金史·劉豫傳》,其中有這樣的記載:“關勝者,濟南驍將,屢出城拒敵,豫殺勝出降。”又明代詩人王象春①在其詩集《齊音》中說:“金兵薄濟南,守將關勝善用大刀,屢戰兀朮。金人賄劉豫誘勝殺之。”只是無法證明此濟南關勝,即當年梁山泊的大刀關勝。如果正是此人,倒也算沒有辱沒了他的先人。
二、《水滸傳》的歷史背景(5)
① 王象春(1578…1632)——明代詩人,字季木,號虞求,別號湖居士。明代濟南府新城(今山東桓臺)人,後居濟南。出身於仕宦之家。自幼聰慧好學,神宗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中進士,位居榜眼。曾任順天府鄉試同考官,官至南京吏部考功郎中。居濟南時,於大明湖百花洲上築問山亭,有《問山亭集》傳世。所作《齊音》107首,又名《濟南百詠》,詠頌的是濟南的山水泉湖、名勝古蹟、節令風俗、神話傳說、歷史人物、社會現象諸方面。書中所收的每一首詩均為七言絕句。每首詩之後附有箋註,或說明本事,或作辨證,以抒發詩中不盡之意。為濟南竹枝詞中的上乘之作。
《宋史》稱宋江為“淮南盜”,這有兩個概念:一個指他是淮南人,一個指他在淮南開始“作亂”。從上下文及其他記載看,他在淮南開始作亂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不一定就是淮南人。因為古代記載“匪情”,主要指發生的地區,至於“匪首”是哪裡人,並不十分重要。
關於宋江“橫行”的地區,史書上一說是“河朔”,一說是“齊、魏”。河朔,“河”指黃河,“朔”指北方,也就是泛指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齊,是山東北部和河南東南部;魏,是河南北部、陝西東部、山西西南部和河北北部。因此“河朔”和“齊、魏”的含義相差不是很大。從“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州界”這句話分析,意思是“原先盤踞在淮南(不一定是淮南人)的匪盜宋江等人進攻淮陽軍,派軍隊去征剿,宋江等人又竄到京東(開封以東地區,今山東東部宋代屬於“京東東路”,山東西部包括梁山泊地區宋代屬於“京東西路”)和長江以北,到了江蘇省北部的楚州、海州地區”,分明沒有到過“河朔”或“齊、魏”,最後也是由在蘇北的海州知州張叔夜招降的。宋江等人投降以後,怎麼做官,怎麼去打仗或被殺,就沒有史料記載了。
由此可見宋江是“淮南盜”,據點在江蘇北部,而不是“山東及時雨”,據點也不在“梁山泊”。
有野史記載:宣和三年初,宋江曾被沂州①知州蔣園所敗。二月南下攻淮陽軍,入楚州、海州界,在沐陽被縣尉王師心所敗。再攻海州,中了知州張叔夜的埋伏,無奈投降。方臘起義失敗後,宋江又起兵造反。宣和四年,被宋將折可存鎮壓。此說沒有旁證,聊備一格。
① 沂州——今山東臨沂。
下面這張“宋江起義圖”,轉自郭利民編制的《中國古代史地圖》(湖南師範大學1958年3月印刷的內部資料,無書號),雖然所根據的資料比較陳舊,但至少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宋江等人的活動地區,儘管也包括“梁山泊”,卻沒有肯定梁山泊是他們的據點。海州、楚州、淮陽軍的地理位置也比較清楚,可供參考。
簡短的結論:宋江等人歷史上曾經有過,但只有三十六人,而不是一百單八將。他們的活動據點在淮南,而不是在山東;也可能是“流寇”,根本就沒有活動據點。宋江等人的確被逼降了,降後情況正史無記載,但絕對沒有去徵方臘。至於徵遼、平田虎、平王慶,更是沒有歷史根據的杜撰。
。 想看書來
三、《水滸傳》的時代背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