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俱增。
文治主義的宋,並不是說因此就得以減免軍事費用的支出。由於以歲幣購得的和平極不安定,因此,在軍備上還是不得疏慢。由於優秀人才都成了文官,軍人的素質相對降低。為彌補這一點,當然需要花費鉅額費用。
最明顯反映文治主義精神的是文官受優遇之事。在歷代王朝中,對官吏的待遇最為優厚的政權,莫過於宋。官吏的薪俸有貨幣和領取實物之別。貨幣因時代不同在價值上有所變動,因而甚難做比較,此處只能就領取實物的情形做分析。
唐可以說是官吏相當受到優遇的時代,其從四品官每年領取的俸米是兩百六十石,而宋朝同樣的從四品官,每年領取的俸米是六百石。唐的從四品官領取的貨幣是銅錢一萬一千五百六十七文,而依據記錄,宋朝同一階級的官吏領取的月薪是銅錢五萬文。
此外,唐的官吏受分土地,宋的官吏則受領綾、絹、羅、棉等實物配給。要在這方面做評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概括言之,同一階級的官僚,宋之官吏領取的薪俸較唐似乎高出兩三倍。
除了月薪之外,宋皇帝動輒發恩賞給官僚。大臣生病時,皇帝致贈的慰問金,以五千兩銀為其行情。仁宗去世時,更以分贈遺物形式,賜給每一名大臣百餘萬錢。
“遺賜不得辭退,因為這是不敬之舉。”
“可是,我們怎麼好意思拿這麼多的錢呢?”
“對,這個金額未免太大了。”
大臣們聚在一起,就這件事情進行議論。這是致贈歲幣予西夏並締結和約的十九年後——1063年。
“先帝陵墓建造工程正在進行。由我們廷臣聯合捐贈部分經費如何?”一名大臣提出此案。
“這個建議很好。”
“我們立刻向陛下申請吧!”
“由誰提出申請比較好呢?”
“我們請君實兄提出吧!”君實是後來寫作《資治通鑑》而馳名的司馬光之字。
仁宗去世後,繼位的是英宗。
“不行!”未料英宗以斷然口氣拒絕了司馬光代表眾臣提出的申請,“朕一切自有主張。關於建造先帝陵墓一事,你們以後無須置喙。”
“是……”司馬光只有退下一途。他當然完全明白新帝英宗的意思。
眾臣提出這個申請,當然出於善意。但他們的確思慮欠周,沒有考慮到新帝的立場。——司馬光一邊退出,一邊心裡如此想。
被譽為神童、二十歲就中進士、居知諫院要職的司馬光,對大臣們的輕率申請,為以代表身份奉言的自己有欠思慮這一點,正深深反省著。
宋第四代皇帝仁宗,在位期間超過四十年,但他是十三歲就即位的,所以並不算長壽。仁宗被稱為仁孝寬裕之人,是個很厚道的皇帝,只可惜膝下無子。
。。
黨爭的暗潮(2)
繼位者未定,在封建時代是引起政治甚至社會不安的一大原因。由於仁宗直到中年都未有嗣子,因而有人建言從皇族中覓一養子,作為皇嗣。不過,要做如此進言,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這等於向皇帝宣佈“你已不可能生孩子”。
在無人敢做的情形下,毅然擔負起這項差事的不是別人,正是司馬光。
最後選定的是仁宗之堂兄濮王趙允讓的兒子宗實。趙允讓有許多兒子,宗實是其中的第十三子。宗實在年紀尚幼時就被接入宮中,被仁宗當作養子撫養。但在仁宗萬一生子這個考慮之下,他沒有正式被立為皇子。直到仁宗去世的前年,宗實才被立為皇子,並且改名為曙。
英宗即位有這麼一段來歷,他不是仁宗的親生子。英宗的生父濮王已經去世,而眾臣卻對甫行即位的英宗提出“請准許廷臣捐贈部分先帝陵墓建造經費”的請求。
正因為不是先帝的親生子,所以更加需要盡孝道,以避免閒話。
先帝堂兄的兒子——與英宗有同樣血親關係的皇族,有數十名,不,甚至上百名之多。光是英宗的兄弟就有十名以上。正因為如此,英宗在處事上非格外慎重不可。倘若讓廷臣負擔部分先帝陵墓建造經費,皇族對他猛烈攻擊是想象得到的。
英宗是喜歡讀書、個性溫厚的皇帝。
這也難怪,他是養子皇帝嘛!——英宗個性內斂,甚至引起了口無遮攔的國都居民如此低語批評。
這樣的他,在聽到眾臣欲捐贈部分先帝陵墓建造經費之議,自然要動色了。
英宗甫即位,宮廷內就發生被稱為“濮議”的對立意見。這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