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緒、大腦反應、行為方式的表達無不時時刻刻影響著學生。試想,一個家長或者老師都存在相當明顯的心理問題,他能培養出心理很健康的孩子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原因就在於,心理健康是可以學習模仿而來的,相反,不健康的心理也是可以學來。
正是如此,我們強調家庭暴力的危害,不單單是暴力雙方,而孩子常常是另外一個容易被忽略的深度受害者。正因為如此,我們強調老師心理素養提高,良好的行為方式,對於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比如,門診遇到一位小學生,不願意去上學了。原因是前幾天,有一個老師抽他上講臺去做作業。他沒有完成,結果,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採用嘲諷的語氣對他說:“我估計你也做不出來!”從此這個孩子就討厭上學,即便被家長陪同送到學校,他也想辦法溜出來。
如果不及時發現干預,可以想象,在該學生最適合學習的年齡階段,卻主動放棄了學習,後果是什麼?當然,我們不能把老師的那句話和該學生的行為後果完全畫等號,但至少,如果老師嘗試使用鼓勵、激發的方式,也許該學生還好端端地坐在教室裡聽課。
所以,家長應該自覺學習有關心理學的一些知識,利用機會,比如學校在家長會的時候進行的專門心理輔導。對於老師,同樣如此,需要透過自我學習和集體輔導的形式逐漸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五章災後兒童青少年的生活108(三)做一些必要的減災演練所有的心理健康都是建立在良好健全的身體基礎上。災難不可抗,比如地震發生,要準確地預測還很難,但可防可減,比如火災的預防,比如地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