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4頁)
雙曲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去貴族化的結果,是美國的平民也成了世界的平民。他們的生活水平,和美國的精英越來越遠,和世界的平民越來越近。這就會在美國造成巨大的貧富分化。這一格局,和美國的草根民主會產生激烈的衝突。一旦美國的平民把自己看成是這場社會變革的輸家,他們的政治能量就會釋放出來。近期的表現,就是貿易保護的民粹主義運動。中國的崛起,可能會使中國的老百姓和剛剛淪落為世界平民的美國老百姓成為對頭。因為人家覺得你搶了他們的飯碗。但另一方面,人家的精英要贏,也會贏到我們頭上來。從這個角度講,我相信本書對中國讀者多少有些意義。�讀者在讀本書時,可能會有雜亂之感。我為此向讀者致歉。如今講美國的書很多。最風行的品種大概就是啟蒙式的:教中國人怎麼學習美國。本書不屬於這類讀物。我相信,讀者的理解力不會比我差,不需要我的啟蒙。大家看法不同,大概是生活經驗和環境所塑造的。我在美國生活了十年,寧願透過一個真正在這個社會生活的人的眼睛,把所看到的矛盾寫出來。所以,我對這個社會的不解、困惑,也都會流諸筆端,帶來“混亂”。最後還是請讀者自己形成結論。�
野心勃勃的青春期(1)
科恩(KatherineCohen),耶魯大學的博士,一個大學前錄取辦公室的官員。她開了一個名字響噹噹的公司:常青藤智慧(Ivywise)。該公司的業務,是給學生提供申請大學的諮詢。雖然一個學生的諮詢費就達29000美元之巨,該公司卻照樣生意興隆。�美國的大學錄取,相當於中國的高考。不同的地方是,人家的程式複雜得多。如果光看分數,光參加SAT補習班就夠了。但是,SAT的分數只是錄取的一個部分。除此之外,你還要提交帶有自傳性的短篇作文、個人簡歷、高中成績、課外活動記錄以及各種成就證明,許多人還要經過面試。因此,如何包裝自己,就成了一個複雜的學問。對學生的專長就在於此。她指導學生如何把自己的業餘愛好變成簡歷中給人印象深刻的特長,對學生進行模擬面試、對之進行全程錄影並作細節分析,向學生介紹每一所大學的特徵、課程,甚至推薦學生讀“目標大學”的教授的著作。經過一番精心包裝,她再根據學生的實力,確定申請戰略。�這一耗資甚巨的申請諮詢,反映了美國式“高考”的激烈程度。這種“高考”競爭,在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白熱化。其中的原因,當然有人口的因素。“二戰”結束後美軍回國,夫妻團聚,拼命生孩子,生產了所謂“嬰兒潮”一代。克林頓、布什、戈爾,都屬於這代人。這代人在1960年代進大學,刺激了美國高等教育的急劇擴張。自1990年代起,他們的孩子(即第二代“嬰兒潮”)也漸漸到了上大學的年齡。這代人不僅人口多,而且要上大學的意願遠比父輩強,特別是女性進大學的比率遠遠超出第一代“嬰兒潮”,使得大學一下子應付不及,競爭加劇。�不過,更重要的原因,還是美國這幾十年的社會、經濟轉型,塑造了一個“野心勃勃的青春期”。現在美國的高中生,是美國曆史上最有野心的一代。他們的野心,提高了大學競爭的砝碼。�先看幾個資料就可以明白。在上個世紀50年代,只有55%的高中畢業班的學生希望上大學,42%希望成為專業人員。到了1990年代,高中畢業班的學生90%想上大學,70%想成為專業人員。有學者還研究了這些學生的野心與其教育計劃的吻合度。方法是先問學生長大想幹什麼,準備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讀多少年書。被訪問的學生說出了470種預期的職業。於是研究者再去根據人口統計,調查每種職業現有的從業人員實際受了多少年教育,以此比較現在的高中生的就業理想和教育計劃。那些計劃接受教育的年限正好符合所追求的專業要求的學生,屬於“野心與教育計劃吻合”的群體。那些明顯高估了自己理想的專業所需的教育時間的,屬於“高估教育”的群體。那些準備接受教育的年限,達不到自己理想專業的從業人員的平均受教育時間的,屬於“低估教育”的群體。調查結果顯示,有43。7%的高中生屬於“野心與教育計劃吻合”型。有40。1%的高中生高估了教育的價值。只有16。1%的高中生低估教育。�這樣的調查得出的結論是:在高中生中,普遍的潮流不僅僅是重視教育,而且是“高估”教育。不過,這種調查的方法本身,恰恰說明孩子們對自己的前途設計比學者更有前瞻性。學者們自作聰明,覺得調查一下現在一個護士平均受了幾年教育,就能判定未來一代的護士所需要的教育年限。孩子們則不同意。現在的警察大多沒有上大學,以後的警察大學生越來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