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時的廣東有這樣的描述:“蓊鬱三光晦,溫暾四七勻。陰晴變寒暑,昏曉錯星辰。瘴地難為老,蠻陬不易馴。……不凍貪泉暖,無霜毒草春。雲煙蟒蛇氣,刀劍鱷魚鱗。路足羈棲客,官多謫逐臣。”廣東在當時人們的想像中,完全是氣候惡劣、流放犯人的瘴癘之地。後來經過一代代廣東人胼手胝足的開發,嶺南的自然環境、與中原的交通等都有了很大的改觀。蘇東坡貶謫到廣東時發現:“嶺南戶戶皆春色。”但廣東的地理位置在全國仍然顯得無足輕重。清末,廣東人梁啟超在考察“廣東之位置”時感慨道:“廣東一地,在中國史上可謂無絲毫之價值者也……崎嶇嶺表,朝廷以羈縻視之;而廣東亦若自外於國中。”
要認識廣東的位置,需要換一種視野,換一幅地圖。“夏/夷”這樣的政治地圖,顯然是陳舊的地圖。廣東人鄭觀應提出了新的世界地理觀:“夫地球圓體,既無東西,何有中邊?同居覆載之中,奚必強分夷夏?”梁啟超發現,在全球視野內、在世界地圖上看廣東,廣東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因為廣東是中西海路通商的關鍵點,“為世界交通之第一等孔道”。而法國年鑑派大師布羅代爾在考察世界各大城市特徵後指出:“可能世界上沒有一個地點在近距離和遠距離的形勢上比廣州更優越。”
近代以來,隨著全球化序幕的拉開,廣東在中西通商上的經濟地理位置凸現出來。隨之而來的是,廣東在中國的位置也變得越來越重要。正如梁啟超所預言的那樣,廣東非徒重於世界,抑且重於國中矣。
美國漢學家費正清在考察中國現代史時,建立了認識中國的“沿海/內地”的理論框架。在他看來,中國的現代化,是沿海先行,逐步過渡到內地,在西風的吹拂下,沿海成為“新”中國,內地則是“老”中國。林語堂、亨丁頓則重建了“南方/北方”的理論框架。南北之分在中國由來已久,但以前南方與北方總是平分秋色,而且南方是不包括廣東的。而在新的“南方/北方”的視野中,對北方的批評多了,對南方尤其是廣東的褒獎多了。亨丁頓發現,在世界範圍內,大抵緯度數目低一些的部分的人文的進步要比高一些部分的稍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