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章 (第3/4頁)
來碗大米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君王,讓君王修德愛民,只是現在看來他似乎失敗了。
董仲舒苦笑,雖然不知道後世發生了什麼,但他已經能有一些不好的預感了,不然後世的仙人說到坑害百姓忠良時,人間奇行種君王時痛惜。
果然下一秒,天幕就點到他了。
【以小見大,從儒家的德中就能看出,儒家對於道德的看中是要凌駕於法律之上的。
這好嗎?
或許對於達官顯貴是好的,因為他們擁有權勢,包庇自家人的時候可以用情之一字開脫。
但對於普通百姓好嗎?
大約是不好地。
因為普通百姓顯然沒有什麼抗風險的能力,法律的缺失會讓人們的行為準則缺失。
打個比方,如果一位父親殺了人,他的兒子卻不告發,在被發現後,甚至因為這種行為而受到了嘉獎,那麼大家就會爭相效仿,日子久了甚至會演變成一個村子的人互相包庇。
因為在古時,一個村多是同姓、同宗之人,出去走一圈那個不是沾親帶故,一個石頭砸下去,傷的原來是自家二大爺,這種時候死去的人就只能自認倒黴了,因為無人告發。
同理也可以延伸到官場,政治上面,說是以德治國。
但天下能有幾個真君子,如果天下都是真君子,那那些君子就不該出名,因為已經習以為常了,正因為缺少才會宣揚。
儒家學說希望能夠成就一個人的修德之路,讓人們自發遵守道德,可這在我們現在的價值觀來看是不現實的,人都有貪新,惡性。
儒學大家荀子就曾提出性惡論,認為人天性本惡,只要經過教化才會向善,可天下又有多少人去教化了世人,那些言論在沒有懲戒的普通人看來,只是風過無痕的無稽之談。
道德從來都是人的最高規範,法律才是人的道德底線。
在沒有法律約束的時間裡,道德會隨和時間而缺失,最終導致國家腐敗崩壞。
如果是太平盛世或許還好,但凡社會動盪,那麼就會變成一個混亂無比的朝代,類比一下看晉代和朝代末年的慘劇可以想象。
除此儒家德治有所缺陷外,董仲舒的治理理念最終的演變結果也和他自己所想的大相庭徑。
以“天然感應”為例子,這本來是董仲舒提出限制君王權柄的,要求君王修德愛民的約束。
可是在後來卻變成了一種鬼神之說,不僅沒能約束君王,反而還變成了一種禍害壓迫百姓,愚弄百姓的一種學說,也讓儒學帶上了神鬼的神秘色彩。
要知道在董仲舒以前,儒學的理念是敬鬼神,而不是信鬼神,可自他之後,儒家為了攀附帝王什麼都能做出來。
以孔家為例,每次儒學不好用了,這些條例不利於君王了,那就去找找孔家,曲解曲解聖人的意思,變成有利於統治者的理念。
什麼有個儒生說,這不是聖人的理念,你這就是懂王不懂了。
沒看到聖人的後代都說聖人這樣說了嗎?你能比人家更懂聖人的理念,滾滾一邊去。
什麼你說孔家這是曲解聖人理念,這是奴顏媚上有失文人傲骨,要以死明志。
這你就不知道了吧,這不叫曲解聖人理念奴顏媚上,這叫取長補短採取適合的理念鞏固學說適應朝代,你看漢代的大儒董大家,他就適當修改了儒學,最終導致儒學興盛,百姓安居樂業多好……
修改、改良、鞏固,打著這樣的名義,儒家的學說,越往後越偏離了原本的理念,自漢以後,再也沒有什麼學說能興起……
人們不在擁有自己的學說思想,想要言論只需要在聖人學說身上找就好了,只要我能有理有據的“運用”聖人的話語,那麼我就利於不敗之地。
其中被扭曲的還有程朱理學裡提出“存天理,滅人慾”
這被認為是儒學的重要主張之一,他本人被評價為歷史上儒學集大成著,被譽為孔夫子後又一聖人,本條理念也源自孔夫子的學說。
但這個學其實也和孔夫子不相同,自成一派,並被後人扭曲。
“存天理,滅人慾”指代的是,由於宋朝民風放蕩官員壓妓身甚多,於民風不利,朱熹提出人滿足了人的基本需求後,人不應該在過多擁有私慾、□□、貪慾等,要求規整士大夫的行為作風。
可惜此等言行太過理想主義化,沒有考慮到實際,最終在後來演變成了,壓迫女性,要求女性貞潔,餓死事小,失節是大,豈不可悲。
其次孔子本人,於此話原先的言論是“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