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 (第3/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實際上是自然世界佔據著主導地位的結果,人類,在那時還沒有太多的發言權,更沒有自我實現的更多條件。在後來中國春秋未期,這種平衡的狀況便被一群漸漸雄心勃起的諸侯之國所改變了。秦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也是這種人與自然的平衡首次打破之後的結果。
人類歷史漸漸向自己的世界靠擾,是公元前500年之後開始漸漸明確的。孔子是一個代表,而墨子則是另外一個主張自由平等的代表。孔子強調了人倫邦交之道(個體與邦國),而墨子則強調了人治之外的社會整體和平與兼愛的思想(人類社會理想與個人歸乎之中的信仰),這一點,是極其寶貴的,即使今天觀之,仍然大放光芒。兩相比較,小大之辯便可以一目瞭然了。而在中國漫長曆史中,孔子儒學之盛而墨家思想之不傳,與中國君王們小家國的價值取向密切相關。以今天的趨勢來看,就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弘揚,我個人更贊成對墨學思想的發掘與推崇。
從人文的角度來觀看歷史,會發現人類思想的運動本質就是一個不斷裂變的過程。這種思想裂變越活躍,反映在人類文化上也就越具其思想價值的光芒。而一旦這種裂變被人為抑制住,那麼裂變就會人旁的方式來予以表達。在中國過去的歷史中,因為文化思想的抑制而導致的社會急劇變化和國家的###是屢見不鮮的。自秦開始的文化禁錮和國家專制,於是有了陳涉的起義,使秦二世而亡,自漢而興的百家罷黜,於是便有了群雄蜂起而演義三國,然後有隋,煬帝再弄專權,於是人民再起,將秦末之景重演於當前。到唐朝,文化昌盛而人民富足,於是有萬國來朝,然而我很遺憾中國歷史中這樣的好時光總是那麼的短暫而亂國之帝們又是如此驚人的一致。許多史書都記載,唐朝未期的皇帝們都是紈絝之流,而且一個賽過一個昏庸荒迷,儼然隋煬帝當世之風,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宦官執掌軍事和國家機要,也是由唐朝首開中國國家政治歷史之先河,到了這一時期,皇帝之廢立已均由朝中宦官主持人,可見國政之混亂程度,其亡國也,必有其徵。從以民為本的固本扶元為治國之道,到魚肉人民而加重賦稅盤剝,這樣兩個不同的方向上,歷史也給出了不同的結果。所以,到唐僖宗時,山東冤句的黃巢聚眾起義並攻入長安建立大齊,可以說,讓唐朝的歷史走向了它的反面。
裂變:渾沌的能量(2)
裂變這種力量,在中國先哲聖人思想中已經有過頗富中國式的智慧提示,這就是《周易》中的革卦,解說了社會與客觀自然變易革新的道理。卦辭這樣說: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享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這裡的“革之時大矣哉”,就是中國先哲聖人對裂變的價值觀,關乎個人、社會和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大命。
裂變與變易,是客觀的,然而也是極難以把握的。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處在人類自身變化的歷史中是恍恍惚惚而不知所措的。唐朝由盛而衰的變易,始於安史之亂,而亡於黃巢義軍,而對於當時代的人來說,更多是###和災難,而難以將社會的演進機遇考慮進去。在中國國內的歷史學態度中,普遍的觀點也是如此。事實上,這種看似A實質B的客觀變遷之中所含的道理是人類遠遠未能企及的。中國聖人所說的“革之時大矣哉”,是一個很值得尊重的睿智之見。在我看來,裂變是自然社會演進和人文社會思想歷史發展的規律表現,與生命體繁殖過程中的細胞裂變幾乎相同,只是人類社會這個細胞更大而已(可能是)。君子觀變,大人求變。革卦之中,面對變易有大人虎變而君子豹變之稱,便是對識時務者通曉客觀事物規則而主動適應變化的能力嘉賞,而普通人往往在社會變革之初以不變或漸變來應對,最後才不得不順從變化,這種姿態,自然是處於歷史規律的下下了。
在歷史態度面前保持一種寬容是一個現代人所應有的倫理態度,而擁有一種面對客觀變化的科學觀則更加重要,直到今天,這種科學歷史觀仍然是中國人面前的一道巨大命題。西方歷史上,人們面對變化的態度主動與否也決定了歷史的走向。羅馬的衰亡和中世紀的黑暗,都是不變而至的結果,而宗教改革以及思想啟蒙則是主動求變的另一證明。進入現代文明時代以來,這種主動求變似乎已經成為西方社會幾乎一致認同的社會發展價值觀並深遠影響到了社會的各領域,在工商業、金融、貿易以及科技發明和創造以及文化藝術等五花八門的各個領域,而網路與全球化的率先和迅速普及,則更以近乎實證的方式將這種變化直接展示在整個世介面前,這種引動客觀變化之能量,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