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 (第3/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元之曲等,似乎有極大的相似,原來,中國的文化一如中國人的口味一樣,不同時期都有那麼集體的一好。
我與朋友談起這一點,對方很驚異自己為什麼沒有想到?這樣來看中國文化藝術史,倒是一個新角度了。中國文化史歷來都很嚴肅莊重,都是一副正統經學的模樣,所以,當韓寒這樣的大少年作家誕生時,正統文化界都保持了一種自覺一致的沉默,直到社會認可以,才出現表一表態,而郭德綱所說的相聲,其際遇也是如此。看來,中國的文化一直以來都帶有那麼一點朝廷賜命的味道,如果朝廷不表態,這個文化也就不能有態度。而即便有自己的小看法,也只能是私底下尋求一種看似安全的方法來表達,這了尋找到這種所謂安全的方法,中國歷史上的文化人們可謂是煞費了苦心,所以,一當有詩這一體裁興起,而皇上也樂得助興擊掌,便一時間讓文人們趨之所鶩,到了宋時,詞曲之工,本是達官顯貴們閒情逸趣的玩賞之樂,看詞工伶人的演藝唱技,興致高的時候,還可以抱得美人而歸,所以,填詞作長短句便成為了文人們的熱衷,也是一種附勢之作(宋朝對於文人為官是大為提倡的,所以也讓文化界人士多少有了出仕為相的現實前程)。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以一個數百年的朝代而僅僅盛行一種文學體裁併且招引眾多文人而趨之也就不奇怪了。記得上個世紀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文化的主流現象就是大字報和揭發信這類形式,再不就是集體高呼口號。後來的改革開放也帶來文化教育的興起,有很長一段時間,全中國都流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文化功利口號,後來再繼之,就是大學的文憑熱,拿個文憑比什麼都重要,就等於拿到了自己一輩子的飯碗,這之後就是瘋狂英語,無數人跟著李陽走,到了現在,這種教育升級到了EMBA,學生們也換成了CEO們。這種潮流式的學風與文風,與過去並無二致,比起宋代詞人們的功夫來,則是不知道倒退了幾許了。
這樣的觀點來看待文化時,宋詞興起的原由也就好理解了。在文化的社會性上,中國文化是趨炎附勢的,似乎很難有過歷史上的真正獨立(先秦文化可列在其外),而文化的本原性又使每一個時代的文化都能從哪怕一首詩歌甚至是一個短句中找到她自身美麗的痕跡。事實上,中國的燦爛文化,其大抵的狀況便是如此,若是放在世界文化的高山大谷之中,中華文化便很可能就是那近切搖曳的一枝,也可能會是浩大綠原中的一掬青湖,而高山仰止並奇瑰多姿的,則大多來自其他的國家和民族,自近代世界以來,這樣的景觀就更加如斯了。
詩詞的興嘆(2)
從歷史的裂變所導致的國家積貧積弱,也直接影響了中華文化的積弱與積貧,在這一點上,中國文化史界的態度一直都是持相反的觀點。然而事實已經表明,無論以歷史還是從現實來看待,中國文化的長期積弱已經直接影響到今天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和文化復興大國的阻礙。如果我們不能清醒反思,那麼未來很有可能將不會被我們所把握。
我在這個平安之夜,一個人寫著這些文字。有簡訊時不時來到。有一則簡訊說:夜黑了,平安夜大家開始活動了。我就在想,這樣的一個世界,早已不僅僅只是中國的世界了,人類正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著一場巨大的融合,這場融合的結果,只會是讓人類瞭解自己更多,從而找到一個共同的方向。而在宋代的詞境中,這種尋找還僅僅停留於個人的感懷。儘管如此,其所述所載的豐富情感,由著“言之為文乃天地之心”的緣故,而使之在短短的詞句之間而擁有著至深的情懷,這一點,也正是中國文學真正的魅力所在。
近代有唐圭璋者,編《全宋詞》,收錄詞人1330餘位,詞作品19900餘首,堪稱汪洋了。宋朝的詞人如此之多,一如今天中國的飯店餐館酒樓之多一樣,而達到精絕高妙的,卻又是少之又少,而將人品、詞品能集結於一身,放在歷史上來審視,令我們欽佩的,便是鳳毛麟角了。故而王國維在20世紀初首次發表他的《人間詞話》時,就開宗明義地表達: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這是出自於近代國學大師對於詞工的點評。而“境界”二字,應不獨是詞工上的高低,我想,這種境界的達成,與文學和人之學應有同工之妙,更是一種相得而益彰的自然華彩。這就猶如美人之出浴,無意間已是驚豔無比,也如同英雄之嘆,無聲之際已令人扼腕。意境之境也,乃是天人合一的徵兆吧,抑或就是我們所言的心言顯露。
記得少年時候,學自由詩之前,也讀古詩,還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