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事情”。按照李敖這種愛情哲學,一是人在感情最好的時候就該承受撕心裂肺分離之痛的懲罰,二是人人可以無限制棄舊換新,恩愛一生白頭偕老是錯誤的。照他話做,這世界的人不是變得像野生動物一樣?這實際上是無愛哲學,也是縱慾哲學,對年輕人對社會有極大的危害。
李敖一生寫這麼多文章,當然與他有超常的智力有關。但他的另一擅長是查資料抄資料,從我讀的幾十篇文章中看到的,為引證抄進的資料所佔比例相當大,他有一篇《蔣介石向大流氓磕頭拜壽》,純寫蔣介石與黃金榮的關係,是大段大段的“引”,卻不注原出處;有一大段是以第一人稱寫“我”在黃金榮身邊怎樣參與籌備祝壽儀式怎樣接待蔣介石的,我讀了感覺那個“我”就是李敖,可那是1947年,李敖才十二歲呀。李敖 “引” 人家的回憶文章,不僅出處都忘了說明,竟連引文與自己寫的文字都不分清!也難怪,要寫這麼多書這麼多文,哪來得及呀。這篇文中,李敖自己的話,不知是否有五分之一。其實此類情況,在我所讀過的李敖文中,可以說大多數是存在的。這可能是李敖著述多的重要訣竅。
在李敖眼中,世界上沒有一種社會制度、沒有一個政體是好的,沒有相對先進文明與相對封建專制的差異,他想要罵的個個全是疤,他想肯定的個個全是花。我也想找到他一點確有高屋建瓴思考的文章,在他的《精品文集》稱為“黑夜的思索” 的一輯裡讀了幾篇,都沒有讀到他真正稱得上思索的成分,很是遺憾。
李敖知識很廣博,但我的印象,往往是拼命吞吃一切可以吞吃的歷史人文知識和現實的表象,貪多嚼不碎,裝在胃裡發脹,等不及消化,便帶點胃酸重新從口裡嘔吐出來,吐成了他的一篇篇文章。
李敖生於1935年,我生於1939年; 他大我4歲。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古蹟拆、保是與非(1)
江蘇常州市的寨橋鎮中橫跨採菱港水道的老石橋數年前拆除了,聽說當時有過非議。時隔幾年的不久前,又有人提到此事,作為批評當地政府不重視歷史人文古蹟的一例。這也許是出於對家鄉的熱愛出乎有責任感。其實我對那座老橋所懷的感情也很深。我老伴是寨橋鎮人,年輕時去岳父家必要從那橋上走過,趟數難以計算。後來寫小說,常常是因那裡的人和事觸發靈感;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上影廠電視部和上海電視臺先後攝製根據我小說改編的《造屋風波》和《新樓後邊是老屋》兩部電視劇,我都建議在寨橋一帶選取了大部分外景,都有那座老環洞石橋的鏡頭。拆除老石橋的是與非,究竟應當如何正確看待,值得認真深入探討。
橋,存在的意義就是為方便交通,是極其簡單淺顯的道理。但隨著時代進步科技發展,高高隆起層層石級的老式環洞石橋,顯然就不能供腳踏車、摩托車、拖拉機、汽車通行,不能適應新的時代社會生活的需要;雨季河水上漲時,老寨橋狹窄的橋洞限制了水的流速,使兩邊水位落差過大,阻礙運輸船隻通行,多次造成事故。而現代交通需要的,是引橋長、坡度小、又寬又平坦的新型橋樑。拆去老石橋,是交通發展的需要。
有人會說這橋歷史悠久,有古蹟文物價值。說句實話,我不太贊成把古的東西一律當成珍寶當做神聖的至高無上的。人類就是在不斷摒棄舊的事物而推動歷史前進社會發展文明進步的。寨橋只是清道光二十一年造的,傳說明朝朱元璋手下大將常遇春曾在附近圩裡安營紮寨,因之稱做寨橋。這也不過是傳說,其實也是穿鑿附會,又有什麼文化價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樣的橋每個鄉鎮都有幾座,哪座城市沒有幾十座,哪一座沒有一點類似這樣的傳說,如果都儲存了,我們現在的村鎮建設和交通又如何發展?城市的現代化建設又怎麼實現?
據說,江蘇某市市區改造時要拆一座老橋的石料全部賣給無錫,有人認為賣掉就是“敗家子”行為。這我也難以苟同。無錫來買古石橋拆下的石料移建到他們那裡,如果因無錫有規模較大的古園林和仿古影視基地,有相匹配的環境,它外形的古樸美才能協調體現,也才能發揮它交通以外的觀賞和佈景作用,才有現實的存在價值。周莊、同裡、烏鎮等較為完好地儲存了完整的江南古鎮的典型風貌,是個水鄉古鎮風情“博物館”,如果移建到那裡,也無不可;而這個市的所轄地區早先保護古蹟意識淡漠,大量拆舊,已沒有周莊、同裡那樣的完好古鎮,也沒了無錫那樣的規模園林和仿古影視基地,石料不賣,留著做什麼?移地重建?移到何處?建了有什麼意義?還有,這個市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