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史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266—267頁。按:此事與嘉靖時鄞縣人餘永麟撰《北窗瑣語》載杭州故事頗相類。見是書第52頁。明末農戰史雜識
一、釋“毛兵”
崇禎初年,農民起義軍每與兇惡的敵手——“毛兵”交戰。何謂“毛兵”?明清之際某些史家語焉不詳,讀之遂使人如墜雲霧。如吳偉業載謂:“劉應遇提毛兵入漢,合川將吳國輔兵擊賊於略陽,十戰皆捷。”[1]“紫金梁眾十餘萬,以秦兵、豫兵、毛兵盡聚澤潞東南,乘虛突犯東北,從沁州武縣以陷遼州。”[2]談遷的記載,大體與吳偉業同,亦失之太略:“陳堯道(即紫金梁)[3]等以秦兵、豫兵、毛兵盡集澤潞東南,遂乘虛掠東北。”[4]“川兵潰於林縣,毛兵殺傷甚眾。”[5]如此等等。讀了這些記載,我們不可能知道“毛兵”究為何物。如望文生義,很容易把“毛兵”錯誤地理解為是姓毛的將領統率的一支明軍,或把“毛”當成是某地名的簡稱。其實,“毛兵”是明朝地主階級武裝中一支特種兵,考其來源,可謂久矣。
清初史家戴笠、吳芟對“毛兵”的記載較為具體:“(崇禎五年,九月)癸亥,賊數千掠新鄉三四日。癸亥,磁州道祝萬齡以毛葫蘆兵八百人至,賊走陵川。毛葫蘆,礦徒也。其頭目稱腦角。又有鹽兵、鹽徒也,皆臨時招募者。中多亡命,難御敢死,宜於搜山。”[6]於此可知,原來“毛兵”就是“毛葫蘆兵”的簡稱;它的基本成分是礦徒。但是,這種兵為什麼叫“毛葫蘆兵”?名稱奇特,仍令人費解。明中葉丘浚曾指出:“今唐、鄧山居者,以毒藥漬矢以射獸,應弦而倒,謂之毛葫蘆。”[7]按照這種解釋,“毛葫蘆”是唐、鄧一帶深山中的獵戶,在明中葉還沒有成為一支武裝力量——“毛葫蘆兵”。但檢諸史籍,“毛葫蘆”在元朝末年,已經形成“毛葫蘆軍”。《元史》載:元順帝至元五年,“會盜起河南……募民為兵,出庫所藏銀為大錢,射而中的者賞之,由是人皆為精兵。金、商義兵為獸皮為矢房如瓠,號毛葫蘆軍,甚精銳。列其功以聞,賜敕書褒獎之,由是其軍遂盛。而國家獲其用”。[8]又,元順帝至正十四年,安豐、正陽的農民軍“圍廬州……立南陽、鄧州等處毛葫蘆義兵萬戶府,募土人為軍,免其差役,令防城自效。因其鄉人自相團結,號毛葫蘆,故以名之”。[9]這就很清楚了:“毛葫蘆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