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2/4頁)
攝氏0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弄來了好多臭鮑魚,放在其他豪華車上。這已經不是臭味相投了,而是臭味相合,臭鮑魚和臭屍體兩種臭味混在一起,弄得大臣們都以為是鮑魚臭而不知是屍體臭了。李斯用臭魚〃以亂其臭〃的目的達到了。真正知道秦始皇病故而且屍體已經發臭的只有李斯、趙高、胡亥與幾位貼身的宦官。
掩蓋真相總有辦法。為了掩人耳目,臭烘烘的車隊不敢從沙丘直接返回咸陽,而是向西、再向北,沿著秦始皇生前定好的路線繼續巡遊,到達大秦帝國最北邊的九原郡治所(今內蒙古包頭),然後,大隊人馬從直道快速趕回咸陽,這才向天下宣告聖駕已崩。
遇刺逢賊天下不穩 防內避外兩難兼顧
命運就是愛捉弄人。千古一帝秦始皇生前發號施令,天下震懾,可是死後卻不得不與一車臭鮑魚為伍,這絕對是秦始皇生前所沒有想到的。他更不會想到,做這件事的人竟然是他生前最倚仗的大臣李斯。那麼李斯為什麼要冒天下之大不韙來掩蓋秦始皇之死的訊息呢?這裡面究竟隱藏著多少秘密呢?
※BOOK。※虹※橋書※吧※
第61節:秘不發喪(2)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說:
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
《史記·李斯列傳》說:
李斯以為上在外崩,無真太子,故秘之。
總結兩篇傳記所寫,李斯決定秘不發喪有四大原因:一是社會不穩定,二是擔心皇子搶班奪權,三是皇帝死在巡遊途中,四是沒有明確立太子。
先說社會不穩。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他開始第三次大巡遊,走到陽武縣博浪沙(今河南原陽境內),遇到了刺客,這當然不是秦始皇第一次遇到刺客了。《秦始皇本紀》記載得比較簡略:
二十九年,始皇東遊,至陽武博狼(浪)沙中,為盜所驚。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原來,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行刺案。主謀就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手下第一謀士張良。張良是韓國貴族,他的祖父做了韓國三代國君的相國,父親是韓國兩代國君的相國。祖父兩代當了韓國五代國君的相國(五世相韓),所以,張良的故國情結非常濃厚。韓國滅亡之後,張良家中死了三百人,他統統未加埋葬,而是傾家蕩產籌集金錢,用高價尋求願意捨命的刺客,為韓國報仇(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史記·留侯世家》)。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張良以重金收買了刺客,這位刺客是一位大力士,能遠擲一百二十斤(相當於今六十斤)重的大鐵錘,百發百中。秦始皇這次出遊,張良帶著他的刺客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結果,六十斤的大鐵錘砸到秦始皇備用的副車上,把副車砸了個稀巴爛,不過秦始皇毫髮無傷。秦始皇大為震驚,並怒不可遏,立即在全國展開了十天的〃嚴打〃,結果全國〃嚴打〃也沒抓到張良。張良是高手,刺殺失敗之後立即隱姓埋名,跑到江蘇,躲過了這場大搜捕(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史記·留侯世家》)。唐代大詩人李白還寫詩讚美過這件事情:〃報韓雖不成,天地皆震動。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
偶然之中有必然。張良行刺雖然只是一個偶然,但是,它反映了六國舊貴族對秦始皇的仇恨。秦始皇在兼併六國的過程中對六國貴族進行了大殺戮、大遷徙,六國舊貴族從此失去了財產、地位和權力。秦始皇滅魏之時殺了投降的魏王假和他的兒子,魏王僅有一個兒子僥倖逃亡,秦始皇還重金懸賞;滅燕之時殺了太子丹,並對太子丹的門客進行大通緝;秦始皇騙降了齊王建,卻將齊王建活活餓死。秦始皇的所作所為激起了六國舊貴族對秦始皇和大秦帝國的深仇大恨,這些人對大秦帝國的威脅極大。他們之中的不少人後來在秦末大起義中成為各路反秦武裝的頭領與骨幹。秦始皇活著,這些殘餘勢力還不停地折騰,如果一旦知道秦始皇歸天,新皇帝未立,不知道還會折騰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來。這是李斯顧忌的第一點。
◇歡◇迎訪◇問◇BOOK。◇
第62節:秘不發喪(3)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秦始皇換了便服,帶了四名大內高手,夜晚在咸陽出行,竟然遇到強盜,當時情況非常危險,幸虧大內高手殺退了強盜。因為這事,秦始皇在關中進行了二十天的〃嚴打〃(始皇為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