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題,這裡說到兩個人,到底是孔子作了《孝經》,還是曾子作了《孝經》,沒有清晰地指明,而是模稜兩可。因此後人對此史料的解讀,或認為《孝經》是孔子作,或認為是曾子作。
再看一則權威史料,《漢書·藝文志》曰:“《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漢興,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後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傳之,各自名家。經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為異。”“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但是誰作了《孝經》,也沒有說明確,因此又可以出現二說:或認為孔子作,或認為曾子作。
再如《孔子家語》:“曾參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經》。”
其實我們設身處地為兩位作者司馬遷、班固想一下,就會有一種同情的理解,因為他們也不能舉出確切的證據來明確指出到底《孝經》的作者是誰,或是心中有某種指向,但是不便明說,因此只能含糊其辭了。
不過也有明確是孔子所作的,如《隋書·經籍志》:“孔子既敘六經,題目不同,指意差別,恐斯道離散,故作《孝經》以總會之。”不過,這也是一家之說。
後來人們又從各個方面質疑、考證、研究,於是自古至今大約形成了好幾種說法:
1。 孔子撰寫了《孝經》
《漢書·藝文志》認為《孝經》為孔子所作。其實依照我們來看,《藝文志》並沒有說定。因此這一材料,既被一些人認為是孔子作的證據,也被另外一些人認為是曾子作的證據。
楊伯峻說:《孝經》不是孔子所作,不待智者而後明,因為一翻《孝經》本書便會明白。孔子若作《孝經》,哪能稱他的學生曾參為“曾子”,此其一。《孝經》抄了孔子以後的一些書,如《左傳》、《孟子》、《荀子》,孔子怎能預見到他死後一兩個世紀中某些人會說某些話?此其二。《論語》是比較可信的孔丘言行錄,《孝經》的論孝,便和《論語》的論孝大不相同,甚至有矛盾處,此其三。所以越到後代,這種主張的人便逐漸少了。(《經書淺說》)關於這一問題後文還會討論。
2。 孔子弟子曾子作《孝經》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以為《孝經》乃孔子弟子曾參所作。比如陳克明《群經要義》中就說:《藝文志》“雖未明言曾參作《孝經》,但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乃是曾參秉承孔子之意而撰成《孝經》”。其實在我們來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也並沒有明說,也是兩可的。
關於曾子作《孝經》,楊伯峻也有說:這一說法,在司馬遷時未受重視;到兩晉以後,附和者漸多。但取《禮記》和《大戴禮記》曾子論孝諸事與《孝經》比較,相牴觸者不少。如《孝經》主張“父有爭子”,甚至說:“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指不義之令)又焉得為孝乎”?而《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上篇》說:“父母之行,中道(合理)則從。若不中道,則諫。諫而不用,行之如由己。從而不諫,非孝也。諫而不從,亦非孝也。孝子之諫,達善而不敢爭辯。爭辯者,作亂之所由興也。”一個說不爭就是不孝,一個說爭辯是禍亂髮動之源,究竟哪一說是曾子本意?何況《孝經》所用《孟子》、《荀子》諸語,曾子是不可能看到的。所以這一說也不可信。(《經書淺說》)
《孝經》的作者之謎(2)
3。 曾子的弟子作《孝經》
宋代胡寅說:“曾子問孝於仲尼,退而與門弟子言之,門弟子類而成書。”(朱彝尊《經義考》卷二二二)
楊伯峻說:“這是宋朝人如胡寅(朱彝尊《經義考》引)、朱熹(《孝經刊誤》)開其端,並無實證,只是想象之詞。”另外如宋代的晁公武也主此說,其《郡齋讀書志》認為《孝經》乃曾子弟子所作。李學勤說:“《孝經》文中多稱引《詩》、《書》,體例與《禮記》所收《中庸》、《大學》相似,確為曾子一系儒家作品。《呂氏春秋》曾引《孝經》,證明其書成於先秦。”(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
4。 曾子弟子中的子思作《孝經》
宋代的王應麟《困學紀聞》引宋代馮椅之說:“子思作《中庸》,追述其祖之語乃稱字,是書當成於子思之手。”此認為《孝經》乃曾子弟子中的子思所作。楊伯峻反對,有評說:“尤不足信。”(同上)不過今人有一些學者較傾向此說。如彭林有《子思作〈孝經〉說新論》,認為是子思作《孝經》。主要理由是:《緇衣》、《中庸》、《坊記》、《表記》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