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年輕時經營過的,情意有所留戀。”分器物的時候,他又要那些舊而損壞的,說:“我一向所使用的,已經用慣了。”後來他的弟弟數次家產破敗,薛包常常給予救濟供給。
漢安帝建光年間,公車官署特地徵用薛包,官拜侍中。但薛包生性恬淡虛懷,聲稱自己有疾病,不去做官,而只求一死。於是朝廷下詔,優準他保留官職而告歸養病。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漢代重孝的具體情況。一,後世的人、特別是今人,往往習慣從功利的視角去觀察,懷疑當時的孝子是在作偽、作秀,或是些沽名釣譽之徒。薛包,或許能讓後人看到一個實在的、純真的孝子的形象。二,他的孝行,在父母的生前表現出來,在父母的死後也表現出來,在分家的時候再次表現出來,甚至在朝廷讓他做官的時候尤其凸現出來了。三,漢代統治者對孝子非常重視,加以提拔,委任官職,甚至根據孝子的要求與具體情況,保留官職而又遂其心願。這種做法,對社會和諧風氣的營造可以想見。漢王朝如果真全是封建落後得一塌糊塗,漆黑一團,歹徒橫行,沒有好的社會氛圍,王朝能夠綿延四百多年嗎?這一點也是值得後人好好體會的。
這個孝子的孝行,對後人也很有影響。比如北齊的顏之推在著名的《顏氏家訓》中還特地引用了這一段,置於《顏氏家訓·後娶第四》中,用以教育後代。
《世說新語》與孝的記述(1)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403~444年)編纂的,主要是漢末至東晉計程車族階層人物的遺聞軼事。其書經歷宋元明清至今,已流傳千年之久,享有很高的聲譽,研究者以及著作累世不絕。民間也曾有諺語:“家有財產萬貫,不如讀《世說》一卷。”這裡,我們就《世說新語》與孝的記述,作一掃描,或可以透視該時代崇尚孝之風尚的一斑。
1。 “生孝”與“死孝”
《世說新語·德行篇》:“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武帝謂劉仲雄曰:‘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
王戎(234~305年),“竹林七賢”之一,曾任尚書。和嶠,在晉武帝時候任中書令。他們同時遭遇喪母,都以盡孝而被稱譽。王戎骨瘦如柴,和嶠哭泣備禮。文中所說的“雞骨支床”、“哀毀骨立”都形容因過分悲哀,而消瘦得僅剩下骨架來支撐身體、臥於床上了。“雞骨”就是瘦瘠的樣子,即瘦骨嶙峋。
晉武帝司馬炎對尚書左僕射劉仲雄說:“你常常去探望王戎、和嶠否?聽說和嶠哀傷過了禮節,使人為他擔憂。”劉仲雄說:“和嶠雖然禮儀周全,但神氣沒有損傷;王戎雖禮儀不周全,但悲哀毀身而骨瘦如柴。臣以為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憂和嶠,而應憂王戎。”此在《晉書·王戎傳》也有載。
首先這裡提出兩個有意思的命題:“生孝”、“死孝”。“生孝”,謂孝子丁憂哀而不滅性,也就是說遵守喪禮而不傷毀身體。“死孝”,居父母之喪,哀毀幾至於死,也就是說對父母竭盡哀悼之情,而不顧自己的身體。其次,這裡還提出“大喪”中三個方面的關係與比較:禮儀的周備問題、哀傷的程度問題、孝子身體狀況問題。於此,君臣之間有不同的見解,讀者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再次,君臣討論這類問題,也說明高層對於孝、孝子的關注,當然社會也在普遍關注這些問題。這些都說明在魏晉時代,傳統的孝又遭遇到時代提出來的新問題。
2。 孝子王祥
《世說新語·德行篇》:“王祥事後母朱夫人甚謹。家有一李樹,結子殊好,母恆使守之。時風雨忽至,祥抱樹而泣。祥嘗在別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還,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母於是感悟,愛之如己子。”
王祥的故事寫進了《二十四孝》中,前文有敘述,可參見。這裡的後一個情節,很令人震撼:後母竟然要用刀砍死睡眠中的王祥,正巧碰到王祥夜起小便,只是砍了被子。王祥回來後,知道後母對此遺憾不已,就跪在後母前面請求一死。後母於是感悟,終改悔。王祥,確實是純孝了,據說為侍奉後母,年近六十才進入仕途,在魏做官至太常、太尉,入晉拜為太保。我們也看到孝子們屢屢被《世說新語》的第一篇《德行》收入的現象,說明當時人們對孝子的重視、關注與記載、流傳。
3。 荀巨伯孝友
《世說新語·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