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排虞舜的故事,很有深意:一從時代上來說,具有久遠性,虞舜是“三皇五帝”時代的人物;“五帝”一說,便是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二是從人物的地位上說,具有權威性。三是從影響來說,具有廣泛性。四是綜合起來說,最有典範性。
再從《孝經》這一角度看,回應了《開宗明義章第一》裡孔子所說的“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舜,就是這樣的先王,有“至孝”的“至德要道”,也成了帝王們的一個典範。當然這故事也回應了《感應章第十六》:“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從現代的角度去看,捨去故事中古人原始思維的一些東西,而抽取其合理的核心,則有三點可說:一,在種種不和睦的家庭中怎樣去行孝?那便是學會忍受、剋制、寬容,用自己的真誠去感動家人。二,孝絕不是“愚孝”,舜的種種逃生的機警與智慧,就是“至孝”中的聰明之孝,而不是愚蠢之孝。三,古代選拔人才時,孝行也是一個必要的條件,孝就是舜被選舉為堯的繼承人的一個必要條件。這對今人又有何啟發?四,孝的層次是:孝——能孝——盡孝——非愚孝——至孝,舜讓大家看到了“至孝”的古代典範。
漢文帝:親嘗湯藥
《親嘗湯藥》講述的是漢代文帝孝行的故事,這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則故事。
[前漢]文帝,名恆。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養無怠。母病三年,帝為之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於天下。
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
漢庭事賢母,湯藥必親嘗。
【評說】
西漢文帝劉恆(前202~前157年),在位時間為公元前180年至公元前157年,其實他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而不是文中所說的“三子”。他最初被封為代王,代國轄區在今河北、內蒙交界以及山西東北部。周勃、陳平等在諸呂之亂平定之後,經群臣之議,迎立其為帝。即位後重本抑末,興修水利,農業生產有較大發展。又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駐兵北方,移民屯田築城,增加糧食儲備,加強北方防禦力量,為全面反擊匈奴作了準備。
文帝的生母是薄姬,即後來的薄太后。漢文帝奉養母親毫不懈怠。母親曾經生病三年,文帝晚上不合眼,也就是“目不交睫”,不解衣帶,盡心服侍母親。母親喝的湯藥,不是自己親口嘗過,就不進獻給她。文帝的仁孝傳聞於天下。今天來看,雖然這些歷史的記載不免有誇大阿諛之處,但是他的孝行卻確實被人們一代代認可了。
如果對照《孝經》來解讀此故事,作為文帝,如《孝經·天子章》所說的,他盡到了一個“天子之孝”。“文景之治”,是歷史上有名的治世,其中從文帝來說,那麼他自己或者可以說是“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他有對親人的孝、愛、敬,又延伸到對百姓的“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自己成為一個榜樣,也教育了百官與百姓。
《史記·孝文字紀》列舉出文帝的一些做法:如廢除“肉刑”,廢去了黥面、劓鼻、刖足等的刑罰。他認為這些是不講求恩德的做法,不符合自己作為民之父母的主旨。又如他登上帝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衣服、車駕無所增加,有時候還開放法禁來為百姓謀利。再如他曾經想要建築一個露臺,但預算下來要花費黃金百斤,於是放棄了。他說:“黃金百斤就相當於十個中等水平家庭的財產了。我留守在先帝的宮室,還常恐怕玷汙它們,還要建築露臺來幹什麼呢?”他自己常穿粗厚的衣服,連寵幸的慎夫人衣服也不能長到拖地,帷帳不能有繡花圖案,表示敦厚儉樸,作天下的表率。漢文帝治辦霸陵,既不修高大的墳冢,也不許用金銀銅錫來裝飾隨葬器,而都用瓦器,這也是意在節儉,不擾民。
另外文帝死時,留下的遺詔也很有意思,有幾點可以說:一,明確指出反對當時社會的厚葬風氣。二,不要因為他的逝世,而讓百姓服喪很長時間,避免擾民。要對天下的官吏、平民發命令,只用三日舉行喪禮,免除其餘的服孝規定。此間不要禁止婚嫁、祭祀、飲酒食肉。三,作出許多細節的規定,比如參加喪禮不要求光著腳、服喪的帶子不要超過三寸,不要陳列軍隊和用上兵器儀仗,不要動員百姓到宮殿去哭喪。對宮中如何操辦喪禮也有很多簡化的指示。四,他命令死後將後宮中夫人以下至少使全部遣送回家,也顯現出了人性化的某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