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半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也沒看見,似乎大家都在工作。即使傍晚閒逛,仍然見不到一個人影。購物中心和超市也一樣,似乎誰都不認識你,看不見你。大家的視線似乎全都從你身上穿過,或者更常見的是,從你身上掠過去。好在還有我的教會的那群人,他們似乎是你唯一關心的活人!”隨後他又說道:“我知道自己還活著,卻像是那被風吹起的窗簾——我在那裡,不在這裡。”
。。
喪偶6個月內的死亡危險
在單身和離婚者的案例裡,我們通常很難揀選出心臟病與對夥伴的需要、社交孤立及孤單之間的關聯。離婚者和單身者之所以死於心臟病的比率越來越大,不單是因為缺少別人做伴,很多時候也是因為改變了生活形態,因此罹患心臟病。此外,離婚又很快再婚的人,在統計表上應該列入擁有婚姻者。很多人雖然單身或離婚,卻與別人住在一起,這時也不能說是無人做伴和缺少愛。
再說,許多人雖然在統計表上列入有婚姻關係,但那只是名義上的婚姻而已。他們中有很多人,把心力過度投入在工作或某種生活形態上,與配偶的共同生活純粹是“精神離婚”的狀態,這種生活完全缺少愛。
因此,從“科學”角度看,驟然失去所愛的鰥夫和寡婦,他們的形象一點也不像單身、離婚者甚至某些有婚姻者那麼模糊。驟然失去所愛非常突兀,從一個人的生命中取走伴侶和愛的源泉,孤單和悲傷往往將未亡者擊垮。在這種情形下,心碎而死就昭然若揭。各種統計資料都表明,人類的確會心碎而亡——這可不是什麼虛構的浮想或浪漫童話。
柯林·帕克斯在《 痛失所愛 》一書中指出,深愛一個人所花下的成本,只有在自己體驗到愛被硬生生奪走且一去不返的打擊時,才能真正懂得。這個想法不算新鮮,幾百年前,許多人就把“悲傷”看做一種死因了。但在今天的美國,“心碎”從未被任何一家醫院列為死亡原因。我們在“醫學智慧”上走得太遠了,遠到無法容忍這種定義不明的死亡診斷。病人現在是因為衰老、心臟和動脈被破壞或是不良的飲食習慣,而死於冠狀動脈硬化、心室纖維性顫動或充血性心臟衰竭。
在將本能認知新增進經驗證據方面,古勞斯博士和李連菲德博士也是提醒大眾注意鰥夫和寡婦死亡率急遽升高的先驅者之一。年輕喪偶者死亡率的攀高尤其令他們震驚。他們觀察到:“35歲以下喪偶者,如果把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和神經系統脈絡破損等幾個名列前茅的死亡原因計算在內,他們的危險性至少在特定年齡和性別的分類裡,要高出有婚姻者10倍以上。”
一般認為動脈硬化是一種退化性疾病,有可能在童年就開始發生,通常隨著年齡的增加一點一點惡化。根據古勞斯和李連菲德博士的觀察,大家一定會奇怪:人一旦失去所愛,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通常花上好幾十年緩慢發展甚至察覺不到的動脈硬化過程,竟以這樣的速度飛快運轉?
柯林·帕克斯博士指出,痛失所愛後的人在事件發生六個月內,死亡率尤其攀高。這項發現之所以格外重要,就在於它很清楚地說明,喪偶者死亡率的增高並不是因為他們悲傷得不願再婚。大部分猝死發生在這些人有充分的時間再婚之前。在帕克斯博士的研究裡,有75%的喪偶者死於冠狀動脈栓塞或動脈硬化。
帕克斯介紹了麥可·楊及其夥伴在英國的研究情況。該項研究一共觀察了4486名54歲以上的喪妻者,他們發現喪妻者在頭六個月的死亡率升高了40%,然後慢慢滑落到同年齡已婚男性的水平。帕克斯還介紹了李斯和魯金斯的研究,那是在韋爾斯農村地區展開的調查,研究人員查訪了1960年到1965年之間死亡的371人的近親。這些親屬有5%在至親亡故一年之內死亡,而同一個地區沒有至親亡故的人,死亡率是7%。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喪妻者的死亡率高於喪夫者
1996年,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科學家發表了一份喪失至親者的研究報告,這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流行病學研究之一。他們從芬蘭158萬公民身上搜集資料,追蹤期間從1986年一直持續到1991年。
研究人員發現,調查物件在喪偶的頭六個月,死亡率陡然升高。依意外事故、暴力和酗酒引起的死亡等類別來分,死亡率增加的範圍是50%到150%,死於心臟病者增加了20%至35%。跟前述所有研究相同的是,喪妻者的死亡率增加的幅度遠遠高於喪夫者。
除了本章所說的這些大規模研究,1975年以來,全世界已發表過數百個同類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