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半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把我帶入生命的最低潮。列維斯說,死亡是生命“交易的一部分”,是一個人痛失所愛所必須付出的部分代價,但這樣的痛苦我卻久久無法平復。
陷入心碎的愁雲慘霧之中的我,再一次被人提醒愛所具有的救贖本質,以及友誼所能發揮的治癒能力。那些長大成人的子女、朋友,還有最最心愛的妻子都在我的身旁,決心將我挽救出來,使我不至於成為自己那些著作裡醫學統計數字的一部分。他們聯合起來,以愛的力量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活力讓我振奮,鼓勵我堅持下去。沒有他們的幫助,我不可能完成這部著作,它是我個人生命中“交易的一部分”。
我所遭受的喪親之痛,很難透過“自助”解脫。雖說一個人有很多辦法來應付自身所面對的寂寞和傷痛,勸人獨自解決這些問題卻不啻痴人說夢。
我以為,凡是經歷過痛失所愛的人總能領悟到,人即便陷入一己的哀痛之中,生命依然會進行下去。以我個人的生活經驗而言,我每天仍然要為患者門診,他們中有許多人面臨著危及性命的醫療問題,包括心臟病和癌症;有的人則承受著自身遭受打擊的巨大痛苦,婚姻生活不幸福的情感煎熬,子女帶來的精神折磨,或是生活中的孤單無助。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寫作本書的緣起(1)
此外,我個人生活的承諾,包括完成這本著作的過程,也頗值得一提。在弟弟去世數週之後,我來到位於費城的賓州大學,應好友及長期合作伙伴亞倫·凱奇( Aaron Katcher )博士之約,與他的那群學習商業的研究生會晤,亞倫博士教的是“工作場合的壓力與溝通”課程。
幾個月後,我開始著手修正、更新並擴充《 破碎的心 》的內容。這本書已經絕版了,亞倫向我抱怨說:“每個學期都要為研究生影印這本書,累都累死了。”他敦促我修訂這本書,更新資料,補上最近25年來我們共同研究累積下來的有關孤單寂寞和過早死亡的心得和看法。
那天晚上會晤的研究所學生,大部分是普通產業、醫療業和高科技產業的中高階經理人。亞倫要求他們閱讀《 破碎的心 》,嚴格梳理該書內容,準備好問題,提出他們認為應該在新版中加以說明的內容和建議。可能是那天晚上我仍被喪親打擊所苦吧,但無論如何,我和那些研究生的見面卻獲得了始料未及的進展。
這群中年人一致認為,與我那本書出版時的1977年相比,現在的孤單寂寞問題可要嚴重得多。他們也一致同意,關於人類的孤單寂寞問題,有許多資料那本書並未收入。一名學生提醒我:“在現代社會中,離婚絕非孤單的唯一根源。”她同時表示,希望該書在修訂時,能更加側重其他孤單寂寞發生的原因。
有多位學生提到,在每天與人面對面談話時,他們的壓力越來越大。一名學生推測說,這可能是因為大家越來越依賴電子媒介式的溝通,而回避面對面對話的需要所致。另外一名學生指出,這種新的溝通方式在大幅降低,在許多情形下甚至消除了與他人接觸的需要。一名年齡較長的學生說,這個問題已經嚴重到讓許多人覺得在公開場合講話時,每講一句話所受到的壓力就像在監獄裡受酷刑一樣。有幾位學生則嚷著說,健身水療的風氣已經席捲了美國,不知是否能設計出某種水療的方式,提供各種練習,幫助他們更容易和他人面對面溝通對話。
為了強調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亞倫提到全美公共電臺報道法國咖啡廳的新聞片段。他說,在法國每年有上千家的咖啡廳歇業,巴黎業者試圖在咖啡廳舉辦團體治療的課程,招徠顧客參與,好讓人們多講講話。一名受訪的法國民眾說,上世紀50年代的法國人一有機會就侃侃而談,現在卻要得其同意才開得了金口。
亞倫又說,那個節目提到了兩個有趣的統計資料。第一個數字顯示,法國人愛服用振奮情緒的藥物,其比率比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都高;第二個資料是法國國家統計局釋出的,顯示法國人每天花在交談的時間較過去十年滑落了二十個百分點。
亞倫的話讓人想起在英國也發生了同樣的改變——這個趨勢幾乎在所有後工業化國家都看得到。例如路透社釋出的一篇新聞指出,在未來20年內,英國結婚的成年男女將少於一半,一名政府精算局的統計專家指出,“2011年已婚成年人口比例將從1996年的55%降至48%,2021年將降至45%。到了2021年,獨身男性的比率預計將攀升到41%”,比1996年高出25%。
在冰島,非婚生嬰兒的出生率現在是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