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邊的寒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三天前“偶感暍暑”——出現類似輕度中暑的症狀(頭暈、頭疼)來看,腦溢血的可能性更大。需要說明一下的是:中暑與高血壓之間症狀相似。當時,中國人普遍營養不良,患高血壓的很罕見,加之醫療條件的侷限,很可能將高血壓的症狀誤診為輕度中暑,而一旦高血壓發作,病發腦溢血,到那時神仙也無力迴天了。
嘉慶皇帝駕崩,這是國喪,是舉國上下天崩地裂的頭等大事,但是,比這更重要的是新君的嗣立。
嘉慶皇帝猝死幾小時後,旻寧便繼位了。雖然旻寧一直被視為嘉慶的接班人,但當這一天(嘉慶駕鶴西去、旻寧繼位)驟然降臨的時候,總要有個依據,有個手續。這樣的繼位才合乎法理。
怎麼才是合法的呢?這要由國家的所有者授予。當時是父死子承的家天下,沒有選舉制度。在這種情況下,政權的傳承或者根據老皇帝臨終當著群臣面所交待的遺囑,或者依據老皇帝生前的立儲聖旨。清朝實行秘密立儲制度,由皇帝生前準備一道死後才發生效力的詔書,上書下一代君主的名字,藏於鐍匣,再將鐍匣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
一旦皇帝忽然駕崩來不及交待後事,群臣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梯子,取下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的鐍匣,然後“公啟鐍匣,宣示御書”,擁立新君。
嘉慶皇帝臨終前,是否曾經當面向群臣交待讓誰當皇帝呢?沒有。嘉慶皇帝病發突然,事先沒有明顯先兆,發病後頓時陷入昏迷,很快死亡,未就後事做任何安排。在嘉慶皇帝去世四十餘天后,軍機大臣在奏摺中說:“大行皇帝不豫,神明稍衰,故無一言相遺。”可見,嘉慶皇帝發病後就不能說話了。
旻寧繼位,走沒走第二個程式,公啟鐍匣,宣佈立儲密旨,然後遵旨繼位呢?
在此,有兩個說法,一個是官方說法,一個是民間說法。
這個官方說法是旻寧當皇帝后搞出來的,稱嘉慶皇帝臨終前召大臣“公啟鐍匣,宣示御書”,立旻寧為皇太子,然後旻寧繼位。可以肯定,這是個謊言。理由有四:
1、嘉慶皇帝發病後立即喪失語言功能,怎麼可能召見大臣?
2、《清史稿·禧恩傳》記載嘉慶皇帝死的時候大臣們沒找到鐍匣,為此還展開了一場爭吵。
一、天降大任(6)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有一個史實細節不可放過,嘉慶帝駕崩後,承德方面連一口合適的棺材都沒有,急命北京將棺木運來,甚至不顧風水上的顧忌,指令將棺材拆解後運送,以便提高運輸速度。
舊社會,如果家庭條件允許,一般老人都會準備好一口棺材。晚清重臣左宗棠行軍時就帶著一口棺材,以備不時之需。嘉慶皇帝連棺材都沒帶,他帶鐍匣幹什麼?因為這兩樣東西都跟死亡有關,他若知道自己很快死亡,他乾脆就不到承德來了。所以,承德方面沒找到鐍匣是可信的。
3、那麼,這個鐍匣是不是放在北京了?這個可能###也是有的。但是,七月二十九(公曆9月6日),旻寧在承德接到皇太后發自北京的懿旨:皇帝龍馭上賓,嗣位尤為重大,恐倉促之中,未及明諭,而皇次子秉###謙沖,為此特降懿旨,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這道懿旨有力地證實了北京方面也沒有找到鐍匣。如果確有“鐍匣”,送來就是了,哪裡輪得到太后作指示。清朝制度並沒有賦予太后立皇帝的權力。
不僅如此,太后懿旨還可以佐證這樣一個問題,她估計承德方面也找不到鐍匣,怕旻寧因此謙虛拘泥,不即皇帝位,給他送去了個依據——太后懿旨(皇太后小瞧了“秉###謙沖”的旻寧,當這道懿旨以“六百里加緊”的速度遞到承德時,大事已定,懿旨成了“馬後炮”)。雖說太后沒有立皇帝的權力,但總比什麼依據都沒有強。而且,作為前皇后,她有可能分享嘉慶皇帝的秘密,知道嘉慶皇帝立沒立儲,如果立了,是誰?還沒立,想立誰?她的話還是具有權威###的。
4、鐍匣和立儲密旨關係到旻寧繼位的合法###,是視為“傳家寶”式的神聖檔案,如果有的話,必定珍視萬分,細心收藏,但直到今天,從未有人見過此檔案。哪去了,丟了?恐怕壓根兒就沒有。
可見,官方說法並不可信。
那麼,民間又是如何說的?
在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民間出現了一個新說法:說嘉慶皇帝死後,群臣找不到鐍匣,經過一番爭吵、搜檢,才從太監那裡找到了一個小金盒,有鎖無匙,軍機大臣強擰開鎖,發現內有立儲密旨,遂遵旨擁立旻寧。這一說法出現於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