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我本人一直非常喜歡《 詩經 》。過去在課堂上向學生推薦時,不少學生常常因一個“經”字望而卻步,我總是告訴他們,那裡有一種採自鄉野大地的人間情味,像是剛剛收割的麥垛的氣味那麼誘鼻,卻誰也無法想象這股新鮮氣味竟然來自於數千年前。
我喜歡它的雎鳩黃鳥、蒹葭白露,喜歡它的習習穀風、霏霏雨雪,喜歡它的靜女其姝、伊人在水……而更喜歡的,則是它用最乾淨的漢語短句,表達出了最典雅的喜怒哀樂。
這些詩句中,蘊藏著民風、民情、民怨,包含著禮儀、道德、歷史,幾乎構成了一部內容豐富的社會教育課本。這部課本竟然那麼美麗而悅耳,很自然地呼喚出了一種普遍而悠久的吟誦。吟於天南,吟於海北;誦於百年,誦於千年。於是,也熔鑄進了民族的集體人格。
每次吟誦《 詩經 》,總會聯想到一個夢境:在朦朧的夜色中,一群人馬返回山寨要唱幾句約定的秘曲,才得開門。《 詩經 》便是中華民族在夜色中回家的秘曲,一呼一應,就知道是自己人。
《 詩經 》是什麼人創作的?應該是散落在黃河流域各階層的龐大群體。這些作品,不管是各地進獻的樂歌,還是朝廷採集的民謠,都會被一次次加工整理,因此也就成了一種集體創作,很少有留下名字的個體詩人。這也就是說,《 詩經 》所標誌的,是一個缺少個體詩人的詩歌時代。
這是一種悠久的合唱,群體的美聲。這是一種廣泛的協調,遼闊的共鳴。這裡呈現出一個個被刻畫的形象,卻很難找到刻畫者的面影。
結束這個局面的,是一位來自長江流域的男人。
二
屈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