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右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嗎?
“資源國家封存油田影響供給”嗎?
“地緣政治與反恐影響油價”嗎?
“文明衝突殃及油價”嗎?
“美元貶值拉高油價”嗎?
“戰爭熱點區域的緊張局勢推高油價溢價”嗎?
這些我們在第二章中所提到的解釋高油價的原因都可以作為是金融套利所利用的藉口罷了。
此外,從2003年開始,油價由從前的25美元之內一路飆升至147美元以上,套利的衝程不斷加大,使石油成為了金融套利的優選介質。試問除了黃金哪一種商品的漲價幅度能夠和石油一拼高下呢?金融投機者們當然不會錯過這樣的一塊肥肉,想盡一切辦法蒐羅可以繼續推高價格的理由,“讓多的更多”的馬太效應在這時也更加淋漓的體現出來。
與套利衝程加大相伴,價格浮動的振幅增大更為石油成為金融套利介質提供了條件。油價的波動從最初的幾分、幾毛逐漸增多,經歷了在一元以內、一至二元間波動的階段,然後又慢慢上升到在三五元之間震盪,並最終加大到十元。頑童曾經在前面的章節裡提到過2004年置身於NYMEX的交易池中見證石油價格在每桶54至55美元之間波動的過程,那時候的情形如今依然歷歷在目。 九十年代初剛剛邁入石油行業大門的頑童眼看著油價在“美分”層面波動都已經心潮起伏了,哪裡還敢想像油價會有一天一下子上漲十來美元。可是短短几年,當油價已經衝至近每桶150美元關口時,四個月的時間又跌回到60美元的水平且還有下降的趨勢。人們談論漲跌幅度的數量級已經不能和那時同日而語了。如此大幅度的變化無疑為“短時間、高強度”地實現套利提供了更好的條件。也使得金融投機者們更加寵愛“石油”這個套利寶貝。
更重要的是,石油交易的投資門檻對一般的投資者來講可謂高不可攀,從而更有利於大型機構投資炒作。簡單來說,石油交易的投資和股票投資不同,需要一定的准入制度,上百萬美元的抵押金才能有交易資格,不是隨隨便便的“散戶”都能參與其中的。您說手裡有點兒閒錢,投資石油吧,買個一千桶屯著,對不起,沒有這麼一說兒。小規模投資機構即使能夠參與其中也因為交易中需要雄厚的資金支撐而望塵莫及。如此一來,便更有益於大型機構投資人進行操作。再加上石油不同於糧食等其他產品,其生產消費不受季節的限制,正是這些有利於實現金融套利的特點,讓機構和投資人盯準了石油,不斷的採取各種套利手段,將石油價格一次又一次地推上了高峰。石油不會發黴和受潮的質量穩定特性有別於糧食和棉花被選為最好的金融套利介質。
第二節 石油與美元的遊戲
正因為石油擁有的上述特點,使其成為了良好的套利介質。因此也使石油的貨幣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而美元的貶值無疑更加加劇了這種趨勢。
美國成為世界政治和經濟領導的關鍵在於美元是世界第一大儲備和交易貨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全世界在戰前建立的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經濟結構瞬間瓦解,法國的金融體系萎靡,英國瀕臨崩潰,德國則成了幾個國家的佔領區,日本更是元氣大傷。而大洋另一邊的美國則頗有耐心地審視著這種變化。直至1944年,美國透過佈雷頓森林會議,構建起佈雷頓森林體系,將黃金的價格固定在每盎司35美元,美元由此取代英鎊成為國際貿易的基準,掌控了世界貿易體系。20世紀60年代,伊拉克、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等石油生產的大戶聯合,建立起“石油輸出國組織”,即歐佩克。1975年,經過多次談判後,歐佩克終於和美國達成協議,同意只用美元對石油進行定價。這種美元壟斷國際貿易體系的局面直到歐元的誕生才得以轉變。而在此之前,全世界沒有一種貨幣能夠威脅到美元。
歐元的崛起以及金融海嘯的爆發使得作為美國經濟實力的象徵的美元地位發生了動搖,隨著歐元的出現,美元債券在世界債卷中所佔比例開始下滑,歐元債券明顯搶佔了美元債券的市場。使美元在世界外匯儲備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8年統計,各國金融當局,所持有的外匯儲備,折算成美元累計約為萬億美元,其中美元約為萬億美元,約佔63%,比2007年末下降了一個百分點。在歐元誕生的1999年,美元在世界外匯儲備中所佔比重一度達到70%以上,2001年6月曾創下了73%的歷史最高紀錄,此後處於下降的趨勢。進入008年,歐元所佔比重從原來的18%左右上升到了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