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堂就是承旨辦事而已。權力並不大。因為當時的大魏王朝,幾乎就是一個軍閥,一切以戰事為先。樞密院什麼都是虛的,兵權在皇帝手中,而政事堂不一個名字而已,只是給大軍提供糧草,軍隊相關的政策安排。
在太宗朝,降臣留夢炎登上相位,對大魏朝廷進行一些改革,仿造宋制設立各級衙門。才有完整的政體,不再是草臺班子。而隨著武宗北伐,對蒙古戰爭擴大,從東,中,西三個戰略方向,綿延萬里的戰線,讓戰爭層次上升到更高階別。已經是國力之爭。這個時候,最重要的不是前面的將帥。而是後方源源不斷的物資供應。一場大戰或者一場大敗會動搖一處戰線,而不能動搖全域性。
武宗正是看出來這一點,才賦予了政事堂更大權力。形成了而今的局面。
武宗當年是怎麼想的,已經不可考了。
但是崇仁帝將這個局面繼承下來。
當年武宗是在前線總督大軍,雖然沒有在第一,但是大部分時間在晉陽,或者大同。畢竟中路軍幾十萬大軍。武宗不敢不慎重,這幾乎是舉國之兵,一旦來一個陳橋兵變。武宗是受不了的。
所以大部分政務都是鄴都政事堂就處理了。只有大事才需要武宗決斷。
而崇仁帝登基之後,依然是這個局面。即便在京中,也對大政方針進行一些調動。大部分尊重政事堂的意見。
當然了,崇仁帝也不是什麼事情也沒有做的。對御史臺的加強,就是崇仁帝這麼多年一步步經營的。
總體來說,匯總到武宗這裡的政務並不是太多,無非一些地方有旱澇之災,再就是西南土司的問題。
這一個問題,也是幾十年老問題的。
武宗初年,西安一戰,大敗蒙古。奪下關中,繼而大軍西進,斷隴右大道,將讓四川與蒙古大部失去了聯絡,讓張柔之孫,不得不舉四川而降。但是打到這一步,朝廷十幾年的積蓄都打完了。再加上忽必烈也不是白給的。幾個方向給朝廷極大的壓力,有廣平郡王漠南之敗,河間侯橫山之敗。等數場敗仗。武宗知道打不動了。這才改變策略不在主要戰場開戰,而是開闢次要戰場。一是高麗,二是雲南。高麗仗著水軍之利,打了數年,熬到蒙古人最後放棄高麗。而云南卻是文武並用,一方面派數萬精銳為主力,另外就是廣徵土司兵。
蒙古人對土司也是懷柔政策。奈何他沒有大魏有錢。雲南的情況,一方面是雙方主力戰鬥力。另外一方面就是誰能拉攏更多的土司。於是。大魏錢多者勝。
終於打下雲南,斷絕了蒙古人在西南所有的念想。
對於當時大局是有利的。西南一定,大魏就能將西南兵力轉移到衡山地區,甚至能徵召不少土司兵,降低大魏財政壓力。
但是長遠來看,卻給大魏留下一個大隱患。
那就是西南土司。
當年為了打蒙古,給西南土司開的條件太好。反正當時大魏對雲南根本不在乎,朝廷上下一定要打雲南,並不是雲南有多好,而是蒙古人在哪裡。所以根本不心疼。以至於而今雲南只有昆明大理等幾個縣是朝廷直轄的。其餘都大手筆分給了土司,更是因為當年大手筆,才得以抽調十幾萬蠻兵北上。
當時不能說不是妙策。將雲南土司精銳抽調一空,而這些蠻兵,一部分在之後北伐之中消耗了不少。但是更多的是見識了花花世界,不想回到雲南當奴隸了。於是,都以退役士卒的身份安置在新佔領的地區。也就是西北,東北。
但是時間過了三十多年,三十年休養生息。雲南土司失去的人力物力都恢復了。甚至因為得到更多土地,比之前更加強大。而大魏二十年沒有怎麼打仗,讓這些人有了新的想法。
當然了,西南土司不是一個整體。他們之間內部意見分歧很大。
但是總體來說,這幾年西南土司鬧得動靜越來越大。有一些小亂子,被當地駐軍給平定了。但是而今局面單單靠當地駐軍是控制不住了。
面對這樣的局面。朝野之中有兩種意見,一是棄雲南之論。另一種自然是發京營平叛之論。
前者認為,雲南偏遠之地,幾十年來不納賦稅,得不償失。不如棄之以安邊。後者認為,雲南是祖宗辛苦血戰而下,今日但有反覆,則言棄之,將來何以面對列祖列宗。
至於崇仁帝是什麼意見?他什麼意見也沒有?他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