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七十六章九重之怒
這一件事情並不是而今才起的。崇仁帝都已經頭疼好些年了。
崇仁帝從來是從諫如流。覺得大臣們說得對,從來不拒諫。這也是他自以為學習古代聖王的優良品質。
但是,這一件事情,兩方意見截然不同,甚至雙方都沒有一絲退讓,以對方為異端邪說。力闢之不可。
或許很多以為反對棄雲南的是軍方。不是,之前已經說過,樞密院已經被文官掌握,武將在朝廷重大決策是沒有發言權的。最反對的就是張養浩。他甚至一度在朝廷上拽著崇仁帝進言。
幾乎是以要撞死在金殿之上的態度。讓崇仁帝不得不從。
但是政事堂虞集等幾位雖然沒有表態,但是下面很多臣子卻洶湧而上。認為出大軍非十數萬不可定,雲南偏遠。需要的民夫更多。甚至有百萬之眾,一戰而南方動搖。
其實,這並不是主要原因。
即便最反對大軍討伐的文官,在骨子裡也不認為出兵會敗。
這其實是文官內部對武將定位考量。
如張養浩等北方士大夫,他們也覺得,武將不能有太高的權力,打天下用武,定天下用文,在蒙古敗退,天下抵定的時候,是應該對武將有所限制,同樣不否認一件事情,很多武將品行其實不是太好的。前三朝沒少對文官進行羞辱,這其中也有私仇在。
但是所謂的北方士大夫本質上與武將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就好像張養浩本人。他雖然沒有直接從軍。但是他父親是以軍中文書從太宗南征,而後留在江南為官的。張養浩更是南京長大的。
張養浩小時候一段時間就是在軍營之中長大的。
而北方戰事激烈程度,特別是金亡前後,各方勢力動輒十幾萬二三十萬大軍,如果按照當時人口比例,十抽一丁都是不可能。幾乎是家家出丁。而識字人才都是稀缺。也就是大部分北方士大夫,他們本身,或者家中長輩,乃至於所交好友,在軍中任職。幾乎是必然。
所以這些人對武將的態度,壓制是壓制。朝廷必須堅持以文制武,否則是要出大事的。但並不是武將就不用了。
而很多南方士大夫擔心的是什麼?擔心的是,一戰而定雲南,就會有一顆將星冉冉升起。一直壓制武將策略變成了無用之功。幾十年和平,再加上碎葉之敗,軍中武將傳承有一定的斷層了。在汾陽郡王下面,缺少能夠服眾的武將。
汾陽郡王年齡大,等他一死。武將之中連與文官大佬對等的人都沒有幾個人。
而武將最重要的不是年齡,而是戰功,有平雲南之功。足以讓武將們推出一位新的領袖人物。對而今局勢不利。所以,他們寧可放棄雲南,也不願意看到某些人死灰復燃。
崇仁帝對這些情況有些知道,有些不知道。反正他不可能從下面得到一個服眾決策。
這樣的情況,崇仁帝就有一些麻爪了。他聽這邊覺得有理,雲南偏遠之地,每年不能為朝廷提供賦稅不說。朝廷還有撥款。如果打仗的話,更是花費巨大,不說別的,將糧食從四川湖南運到雲南就是一個天文數字。沒有一兩千萬貫,這戰事平定不了。
而且平定之後,就保證不叛了。也是未必。
這簡直是一個泥潭。
另外一方面,祖宗所下之地,從他手中放棄了。這名聲太不好。更不要說,當初為了定雲南,將徵雲南的大軍成建制地安置在雲南。這也就是而今朝廷直轄雲南各地百姓主要來源。
這些百姓對朝廷可謂忠心耿耿,朝廷總不能放棄吧。如果放棄的話,如何能服天下人心。朝廷一直持續地對邊疆移民的政策能不能推行下去。如果不能退行,那麼西域,漠北,漠南,西北,東北,等這些地方,怎麼可能維持得住?
如果不放棄,將他們遷移到國內。花費未必比打一仗低。
崇仁帝將這奏摺扔在一邊,說道:“天天是這一件事情,能不能消停一會兒。留中。”
崇仁想來想去,最終選擇一個最無效策略,拖延戰術。
畢竟雲南雖然有些風雨飄搖的感覺,但是到底沒有出什麼事情?幾次平叛都打下去了嗎?所以這件事情還可以再商量一二。只是崇仁帝忘記了一件事情,或者他不瞭解一件事情,官員往上面一般是報喜不報憂。另外,即便是報憂,也是打了折扣的。
雲南駐軍只有數萬,但是平叛這種作戰,就好像打地鼠一樣,從數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剛剛開始,是小亂子,派幾百人就平了。之後亂子越來越大,這兩年雲南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