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後,還要去對治能愛取的這個受,觀察這個感受,其實都是痛苦的。
我們把它念一遍。
這個偈頌,蕅益大師也是分成三段。
第一個,先講講這個感受。我們六根的那個感受是怎麼來的。“妄想驅馳,吸攬前塵作所依。”這個所依,唯識學叫作神識,我們六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乃至於這個身識、意識,這個六識它在產生了別活動的時候,要有一個根來做依止,所以這個所依就是六根的感受,就是見聞嗅嘗覺知。
這個所依的根是怎麼來的呢?是“妄想驅馳”,當初一念向外攀緣,一念妄動的妄想,然後再結合“吸攬”——就是吸取六塵,一念的妄想再吸取這個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結合,就創造了六根的感受。所以這個地方也說明一個事實,我們本來沒有感受的。站在沒有感受的角度來調伏感受,你本來清淨嘛。
現在是這樣,我們習慣用感受來獲取快樂,一定要經過感受來追求快樂,把感受當一個橋樑,這非常不好。其實快樂不一定要透過感受,因為你慢慢修行就知道,你內心有法喜。你拜一部八十八佛,你很快樂;你打坐唸佛念個十五分鐘,心裡專心聽你的佛號,你很快樂。整個過程你根本都沒有動,都攝六根嘛。你那唸佛當中六根都收攝,哪有利用感受呢?所以你要慢慢了解,快樂不一定要透過感受,而透過感受是不好的。透過感受給你的快樂,都要付出代價的,你一定會起煩惱,它不是一個很好的渠道。
我們其實就是要快樂,是吧?但是我們不要透過感受。來自於內心的憶佛唸佛,心與佛合,心與道合,這種快樂是沒有過失的快樂,是綿延不斷的快樂。不要說出世間的聖道,諸位!外道的禪定,那種三昧樂,他就沒有經過感受了。那個三昧樂現前的時候,他身心世界,離喜妙樂地,充滿身心,根本不是透過六根,因為禪定的人六根早就收起來了,他的六根全部枯萎了,暫時不活動了,他哪有六根呢?他有六根活動根本就不可能得禪定。
所以我們今天要調伏六根的感受,首先你要知道,其實你可以不要它的。獲取快樂,最低階的快樂才是透過感官的功能,這最低階而且最有過失的,問題最嚴重的就是透過感受。因為感受帶動了攀緣心,帶動了煩惱,帶動了罪業,無量無邊的過失都從感受開始活動。所以你看所有的修行人,只要是要了生死的、出世間的,一定要先都攝六根,先把感受收起來。
當然,我們以前習慣透過感官的道路來獲取快樂,所以有些人會有點不捨。你不要怕,你照樣有快樂,不要透過六根的渠道,你會有比六根給你的快樂更多的快樂,你相信佛陀的話往前走,你會得到更殊勝的快樂。所以在這個地方就是說,聖人的心是快樂的,但是他根本沒有凡夫的感受。他沒有透過快樂、沒有透過感受來獲取快樂。所以這個事情你要先知道,感官是一個最低階的快樂,先把六根收起來。我們有這個心理建設以後,其實我們是不需要六根的,這個時候你就有資格來對治它了。
那麼這個感受它受了什麼影響呢?當然受了業力的牽引,“業感原無意,苦樂隨因異。”其實因果沒有主導性,也沒有設定目標說給誰快樂,給誰痛苦,它完全是循業發現。所以一個人會墮落到業力的這個蜘蛛網,你就是用感受。你跟著感覺走,你就一定會跟著你的業力跑。你該遇到誰,該跟誰結婚,會有什麼事,你就一定跑不掉,因為感受它是跟著業力走的。我們先不講來生了生脫死,如果你今生不喜歡被業力牽引,要活得自在一點,你感受要收攝一點,因為這個業力它牽動感受。
第二個,“苦果實堪悲,酸辛難比。”
這個痛苦的感受,你在業力當中活動,業力變現很多的境界讓你去受用,你可能會碰到逆境,辛酸難比;當然你也會碰到順境,種種的快樂,但是它終究是無常,你總有一天還是會失望。所以透過感受來獲取快樂,第一個,你不一定快樂;第二個,就算你得到快樂,也會失望,終究還是痛苦。而且你這個過程,還沾滿了很多煩惱跟業力,所以透過感受是非常不好的。
我們總結:“切莫把五欲的塵勞枉自迷。”不要再去用你的感受,在財色名食睡的境界活動了,趕緊把感受收起來。
前面這兩塊:觀身不淨,觀受是苦。一個是對治所貪愛的色身;一個是對治能貪愛的感受。這兩個是很重要的。我們平常就要不斷地去訓練,把六根慢慢慢慢往內收。
我們舉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一下,為什麼要修不淨觀,要收攝感受。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婆羅門,是一個大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