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佛法修學概要》最快更新 [aishu55.cc]
戊二、述義(三)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五十一頁,我們講到實相的義理第三段。
(三)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華嚴經》——
佛陀出世以後,看到我們顛倒眾生心中有盲點,沒辦法去改造自己,所以佛陀講出了三種道法:
對於眾生根機比較低的,先講安樂道。一個人要快樂,要掌握因果的道理。如果你能夠深刻地理解善業決定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決定招感痛苦的果報,你的生命就走上了安樂道,因為你已經具足正確的思考。
慢慢地我們從業果的思想提升到涅槃的思想,再以無常無我這兩個光明來觀照世間。人生的確有一些美妙的快樂,比方說身體健康、身相莊嚴、財富廣大,這的確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快樂的感受。但是當我們再用無常無我的光明,深刻地去觀這種快樂果報時,我們會發覺,這種快樂是有毒藥的,因為你要付出代價。
從今生來說,你享受快樂,你就不得自在。因為凡夫在享受快樂時,一定會執著,會認為這是我的,會想要佔為己有。但是不幸的是,快樂不是你說了算,你想掌控它是不可能的,因為它是業力在主導,不是你主導的。這弄得我們傷痕累累,因為萬般皆是業,這是業力的釋放,非我們能掌控。所以你從無常無我當中,慢慢覺悟到,這個快樂你要去嘗它,你就要有心理準備,必須要付出今生的痛苦跟來生的輪迴這兩種代價。
所以從無常無我,我們就慢慢知道,我造了善業,不應該去追求快樂的果報,應該回向淨土,迴向無上菩提。所以這種無常無我智慧的檔次,水平更高了,他從安樂道的跑道轉成了解脫道。他的心慢慢寂靜下來,再也不敢希求把善業轉成來生的快樂,因為他害怕了。他趕緊把善業趨向於淨土,趨向菩提,這個就是解脫道——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但是,這個還不是最圓滿的。如果我們想快速成佛,我們要把有相的業果跟無相的涅槃貫穿起來。“吾道一以貫之”,就是一念心貫穿了輪迴跟涅槃。其實生命只有一個東西,就是現前一念心性,其他什麼都沒有。當它是真實時,它顯現出佛的功德莊嚴;當它是顛倒時,就顯現出六道輪迴,如此而已。
所以離開了一念心性,無有少法可得,這就是佛陀出世想要告訴我們的真實義。但這個道理很深,所以佛陀慈悲,心本來是不可切割的,但是不得已把它切成兩塊。因為我們凡夫都說,我這一念心性,為什麼它迷的時候是生死浩然,悟的時候是涅槃寂靜?這種不二法門,生死是它,涅槃也是它,太妙了!所以佛陀不得已把它切成兩塊,分成“體”跟“用”。他說,體是清淨的,這個是通十法界的,不管你過去生打了多少妄想,不管你過去生造了多少業,這個體是通十法界,清淨本然,不可以改變的。所以,體是大家都一樣,你清淨,我也清淨,佛陀也清淨。
但是作用就不同。如果它是依空體而起的,叫稱性起修,它顯出的作用是萬德莊嚴;如果它迷失了空體,用貪愛的執著生起的作用,那是六道輪迴。
所以我們的心跟佛陀的心有所相同,有所不同。體相同,但是作用呢?我們迷失了自體,向外攀緣,自己把輪迴創造出來;佛陀安住在空性,所以佛陀把涅槃創造出來。我們跟佛陀最大的差別,就是作用不同,迷悟的不同。
為什麼迷悟的不同就會創造十法界呢?這個概念就值得我們瞭解。當然體沒有什麼好了解,反正就清淨本然,你只要直下承當就好,但是這個作用甚深,我們應該瞭解一下。
看這個表。“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這個表很重要。我們先看錶的下面,這個現前一念心性,先看體,有性空跟性具。
先看它的性空。它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它的體性是清淨。但是這種清淨,它法爾——就是它本來就具足十法界的染淨諸法,這很重要!性具就是說,它這個清淨是具足染淨諸法的清淨,是潛在的,就好像唯識種子的概念,但是它不用種子這個名詞,它叫具足。也就是說,你為什麼會出現人的果報呢?就是我們的心性當中本來就有人的法,我們只是假借五戒十善的業力,把心中的法啟動起來。
我再講一次:我們一念心本來清淨,本來具足。就像一個倉庫,它本來就有十個房間,有的房間裡裝的是佛菩薩的功德莊嚴,有的房間是裝二乘的涅槃,有的房間是裝六道輪迴。如果你造五戒十善的業去燻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