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修習世間禪定,降伏世間五欲」。禪定這一塊,我們在以後的課程「六波羅蜜」會講。為什麼禪定前面加一個世間呢?因為這個禪定只要沒有我空、法空的智慧全部叫世間。就是禪定中有我空、法空的智慧,叫出世間禪定;只要沒有我空、法空的智慧就叫世間禪定,就是以有沒有智慧來判定這個禪定的性質。
以這個禪定降伏世間五欲,四禪天人他之所以沒有男女的慾望、飲食的慾望跟睡眠的慾望,他不是勉強把它脫離,在經論上說,他根本不需要。當我們沒有飯吃的時候,我們隨便吃一個饅頭就很滿足了,但是如果你經常吃一些很精美蛋糕的時候,你就不需要饅頭了。禪定的人亦復如是。他那個三昧樂一出現的時候,那是比世間的五欲快樂更加殊勝,所以他根本就不需要前面粗重的、很粗糙的快樂,是這個意思。他不是說把它調伏了,其實他根本就不需要了,他有更殊勝的快樂。
最後的功德,使令內心歸於「凝然不動,心一境性」的這種禪定的境界。「凝然不動,心一境性」就是在解釋這個禪定內心的相貌,它是不動的,是專一的。
大方向來說,我們可以知道,禪定的人有三種功德:第一個寂靜,第二個安樂,第三個自在。在欲界,寂靜跟安樂是永遠不共存的,有它就不能有另外一個,有另外一個就不能有它,所以在禪定當中他很難得,他身心世界是非常的快樂,但是他的心還是如如不動,還是寂靜安穩,這個是非常難。
其實這個四禪定四空定,它已經是介於安樂道跟解脫道的中間了。嚴格來說,它已經不是安樂道了。他不像欲界那種散亂顛倒的快樂境界了,但是他又不真的是聲聞、緣覺、菩薩那種出世間的解脫道,因為他沒有空正見。所以禪定這個四禪四空,剛好是介於安樂道跟解脫道中間的一個過渡。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禪定的修學者他認為他成就聖道了,因為他很多的相貌跟涅盤的功德是非常像的。比方說他同時具足了寂靜,又同時具足了快樂,這不是世間的快樂所能夠比的,已經有點像出世間的涅盤寂靜安穩樂,更重要的是他這種快樂不共於欲界,它是自在的——老僧自有安心法,八風吹來亦無妨。
我們娑婆世界的快樂,欲界的快樂要很多條件。比方說你喜歡吃餃子,你要身體健康,你要脾胃很健康,要有人幫你把餃子準備起來,你心情還要快樂,所以你要很多內外的因緣具足了,你那個樂受才會出現。不是說你福報大就會快樂,娑婆世界不是這樣,需要很多外緣的配合。禪定的人不需要。只要有一個地方讓他坐,他雙腿一盤,馬上能夠創造快樂,馬上進入禪定,自己就創造快樂了,他不需要別人跟他配合,不需要。
研討3、大乘佛教法門的修學:理觀宜廣,事修宜專!
大乘佛教,有很多的法門可以來修學。古德把整個大乘佛教的修學分成兩個重點:一個叫做理觀;一個叫做事修。不管你是什麼法門,就理觀跟事修兩個重點。理觀是屬於對真理的觀察,事修是法門的實際操作。
理觀跟事修的關係,古人有一句話講得很貼切,說是理觀宜廣,事修宜專,這是一個操作原則。我們剛開始觀察人生的道理,要廣泛地學習,因為你對人生的解讀、對人生的瞭解,影響到你內心的一種覺悟的力量,這個我們前面講了很多。
就是說,雖然我們現在業障深重,雖然我們現在一個人能夠利用的時間非常短,而我們要處理的問題相當的複雜,因為我們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們長時間在三界裡面流轉,已經把我們的內心世界搞得非常的複雜,然後才來學佛。
所以我們必須要去處理過去生所留下的問題,這是我們不能避免的。我們必須對過去生所做的每一件事、所留下的痕跡來負責,你跑不掉的。所以我們利用短短的幾十年,要處理無量劫留下的問題,你就知道時間很緊迫了。
我們現在能夠做的就是,在內心當中產生一種覺悟的力量,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這三種力量從淨土宗的角度來說,更加重要。因為臨命終的時候,你沒有太多時間思考了。合理地推論,臨命終的時候你一定是內憂外患。臨命終的時候,很少有人是心平氣和走的,大部分都是內有妄想的干擾。你真的是不想離開你這麼熟悉的人事的世界,這個世界你好歹活了八十年、一百年,不管你滿不滿意,至少你結了很多的緣,突然間離開,難免不捨。
所以你內心的妄想——愛取的妄想不斷地衝擊你;外患——你無量的生死業力要跟你算帳了。臨命終算總帳的時候它不跟你客氣的。我們平常叫做創造業力,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