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人。他還是民族樂器的革新者,對傳統的二胡和琵琶都進行了技術改進,擴充套件了音律,拓寬了表現領域,為這兩種古老的民族樂器賦予了新鮮生命。
三弟劉北茂,原名壽慈,字壽元,生於1903年,是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他從小喜歡音樂,特別是在兩位兄長的影響下,在讀中學時就掌握了多種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
1927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燕京大學英語系,畢業後先後在暨南大學、北京大學等大學任教。北平淪陷後,他拒絕日偽政權的高薪聘請,毅然放棄英語教學,到重慶國立音樂學院教音樂。由此,他開始轉入音樂事業,決心繼承和發揚二哥劉天華的“改進國樂”的遺願,獻身於國樂的改進、提高的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央音樂學院和安徽師大教授。到晚年,雙腿癱瘓,於1981年與世長辭。他一生創作了一百多首二胡曲,像《漢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二胡獨奏曲,都成為廣為流傳的代表作。他是我國現代音樂史上一位多產的作曲家,是劉天華事業的忠實繼承者和發展者,被譽為“民族音樂大師”。
光耀史冊的黎氏兄弟:黎錦熙與黎錦暉(1)
湖南是個人才輩出的地方,古往今來,湧現出很多傑出人才。單就湖南湘潭縣的石潭壩鄉長塘村來說,就有一個書香門第——黎氏家族,膝下的八個孫兒個個都有出息,都是在現代歷史上頗有名氣的人物。
黎家的祖父黎葆堂,是舉人出身。他的兒子黎松安是秀才出身。黎松安和他的妻子黃賡,生了八個兒子:老大黎錦熙,老二黎錦暉,老三黎錦曜,老四黎錦紓,老五黎錦炯,老六黎錦明,老七黎錦光,老八黎錦揚,被稱為“黎氏八駿”。
黎松安是個思想開明的知識分子,為了讓這些兒子得到很好的教育,他辭官不做,回到家鄉辦起了一個新型學校——長塘杉溪學校。這個學校不只是講授《四書》、《五經》,還傳授算學、格致、博物、音樂和美術等新型課程。黎氏八個兄弟在這所新型學校裡,接受了很多新知識、新學問,也培養了他們獨立思考的進取精神。這就為他們卓有貢獻的未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哥黎錦熙,字劭西,號鵬庵,生於1890年,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1911年畢業於湖南優級師範學堂。早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畢業後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任國文教員。1915年被聘為*教科書編員,到北京任職。從1920年開始在大學任教,先後在北京女子師大、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師大等校擔任國文系教授、主任等職。
黎錦熙是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時的老師。北平解放後,毛澤東從西柏坡來到北平,聽說黎錦熙還在北京師大任教,十分高興,就驅車到和平門外的北京師大去看望老師。他們相別30年,今日相見,都很激動。這天中午,毛澤東自掏腰包讓工作人員叫來了兩桌酒席,款待老師和幾位知名教授。此後,毛澤東還邀請黎錦熙參加了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提議由黎錦熙和吳玉章、范文瀾、成仿吾、馬敘倫、郭沫若、沈雁冰等七人,組成“中國文字改革協會”,黎錦熙被選為常務理事、副主席,兼方案委員會副主任和漢字整理委員會主任。1955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黎錦熙從事語文教學70餘年,發表研究論文300多篇,出版專著30餘部。他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三個領域:推廣普通話和改革漢字,建立語法體系和語言教學,詞典編纂。從1916年開始,他就著文倡導“國語統一”,參與擬訂國語羅馬字拼音方案,並提倡白話文,推廣共同語(即普通話)。新中國成立後,他參與制定漢語拼音方案,1970年還不顧80高齡自創了漢語雙拼方案。他這方面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他的《國語運動史綱》、《中國文字與語言》、《文字改革論叢》等著作中。
黎錦熙在五四運動以前就開始漢語語法的研究,他於1924年出版的《新著國語文法》是我國第一部白話語法著作。這是在借鑑英人J�C�納斯菲爾德的《英語語法》和繼承並修訂《馬氏文通》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的語法體系,成為我國現代語法的奠基之作。
黎錦熙很早就有編纂辭典的願望,1917年他在*任職時就提出過編纂《國語辭典》的建議。1932年他與錢玄同共同擔任《中國大辭典》的總編纂,儘管這部鴻篇鉅製未能完成,但也為他以後主編的《國語辭典》、《新部首索引國音字典》、《中華新韻》、《漢語辭典》、《同音字典》等多部辭典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