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又哭又鬧地對周作人說,魯迅從後窗戶偷看她洗浴!周作人本來就是對羽太信子言聽計從,唯唯諾諾,聽到她的訴說,也不細問根究,就氣呼呼地給魯迅寫了封信,信中寫道:“以後你不要到後院來!”魯迅接到此信十分詫異,親兄弟在前後院住,怎麼忽然寫起信來了?他就想問個明白,可是周作人卻拒絕與他見面,更不用說弄明白原委了。無奈,魯迅一家就搬出了八道灣,魯迅的母親也跟著他一家去住。這樣,羽太信子就獨霸了八道灣這所四合院,達到了她的罪惡目的。其實,羽太信子誣衊魯迅偷看她洗浴,完全是無中生有,指鹿為馬的陷害,八道灣後院的房屋,北窗戶很高,外有洩水溝,溝外還栽種著花卉,是根本無法靠近窗戶往屋裡看的。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江陰的“劉氏三傑”:劉半農與劉天華和劉北茂
被譽為“江陰劉氏三傑”的劉半農、劉天華、劉北茂三兄弟,是我國的現代文化名人。他們是江蘇江陰澄江鎮人。“劉氏三傑”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城鎮居民家庭。他們的祖父英年早逝,祖母夏氏很年輕時就守寡。自己孤單一人,就從丈夫的堂兄膝下過繼了一個男孩,取名劉寶珊。以自家微薄的財力培養他讀書識字。幾年後的一個冬天,夏氏外出時,忽然聽到河邊有嬰兒啼哭,她覺得很蹊蹺,到河邊一看,原來是包裹得很嚴實的一個女棄嬰在啼哭。看樣子出生也不過一個月左右,就抱回家撫養。這個女嬰長大後,就成了劉寶珊的童養媳。又過了幾年母親給他們圓了房,劉寶珊夫婦先後生養了三個兒子,長大後都成為教授級的名人——劉氏三兄弟。
大哥劉半農生於1891年,本名劉壽彭,後更名劉復,字半農,號曲庵。12歲開始讀小學,15歲進入常州中學讀初中和高中。學習勤奮,愛好文學,造詣很深。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學校停辦,他中斷學業,參加軍隊作文牘工作。第二年來到上海,擔任《中華時報》和中華書局編輯,並開始為《青年》(即《新青年》的前身)寫稿,因此受到陳獨秀的重視。陳獨秀到北大擔任文科學長後,於1917年舉薦劉半農為北大預科教授,併成為《新青年》的編輯之一。在教學之餘,他積極投入新文化運動,發表了很多批判舊禮教、舊文學的文章,同時也創作了一些白話詩。為新文化運動搖旗吶喊,做了很多工作。但因為他沒有高深的學歷(差一年沒有高中畢業),被胡適等人看不起,處處與他為難。為此,他於1920年赴歐洲留學。1925年他獲得了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回國後繼續擔任北大國文系教授。劉半農是個多才多藝的學者,他的白話詩集《揚鞭集》、《瓦釜集》,開創了白話詩的新流派;他的《漢語字聲實驗錄》是我國現代漢語語言學的奠基之作,曾榮獲康士坦丁語言學大獎。他是我國第一個獲此國際殊榮的語言學家。另外,他還在攝影、戲曲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1934年他準備按著法國語音地圖的方式,編一套《中國方言地圖》。6月份他與白滌洲、沈仲章等人帶著語音儀器,到包頭、百靈廟等地考察方言。不料在返回途中染上回歸熱,病故於北平協和醫院。
劉天華是劉氏老二,生於1895年,自幼喜歡音樂,1909年考入常州中學,被選進校軍樂隊,開始接觸到軍樂和樂器。辛亥革命爆發後,常州中學停辦,他回到江陰。為維持生計,他曾在中學當音樂教員。1915年父親去世,他自己又患病在家,花兩毛錢買了把二胡,自學二胡,創作了二胡曲《病中吟》。第二年他被聘為江蘇省立第五中學音樂教員。此時他對民間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向民間藝人學習二胡、琵琶和古琴,還到處尋訪民間藝人採集民間音樂,獲得了很紮實的積累。
1922年劉天華被聘為北大音樂傳習所國樂導師,培養了很多有才華的學生。1930年梅蘭芳應邀赴美國演出前,為了準備出國演出音樂資料,經京劇編劇齊如山介紹,梅蘭芳請他幫助記錄京劇音樂曲牌。他用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將梅蘭芳的京劇唱腔以五線譜的形式記錄下來,印製成書,以便帶到美國散發。這本《梅蘭芳戲曲譜》在美國很受歡迎,美國音樂界開始認識劉天華,隨即邀請他訪美。為了準備訪美事宜,他累病了,不幸染上猩紅熱而不治,於1932年6月8日去世,年僅38歲。
劉天華是我國第一個用西方五線譜記錄整理“國樂”的音樂家,他大膽借鑑西方音樂,改進、提高民族音樂,創作了很多首膾炙人口的二胡曲,如《病中吟》、《良宵》、《空山鳥語》、《光明行》等不朽的二胡曲,使他成為我國二胡學派的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