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說,胡氏在績溪是個皇皇大姓,名人輩出,但眾多胡氏裔孫並不全同宗脈。同一宗脈的,大約四支,即績溪“四胡”:龍川尚書胡;上莊明經胡;縣城金紫胡;縣城遵義胡。瞭解這一知識後結合我踏看所獲,不妨簡述如下:
——龍川胡氏。此宗自東晉散騎常侍胡炎於鹹康三年(337)由山東晉州濮陽遷居瀛洲龍川始,傳至###一代,已歷1600多年,凡48世。至今,這個村坊裡還留有兩座不朽建築物,記錄了龍川胡氏輝煌的歷史:一座“奕世尚書”石牌坊,一座號稱“江南第一祠”的胡氏宗祠。龍川的石牌坊歷史上有14座,不但是績溪之最,也為徽州之首(多現在有名的棠樾牌坊群3倍),現留有的“奕世牌坊”高10米,寬9米,四柱三門五樓,造型莊重,氣勢宏大。每層翹角均雕有盤龍戲珠,還有很多鏤空浮雕,十分精美。此坊是為明朝戶部尚書、太子少保胡富(1445——1525)和兵部尚書、太子太保胡宗憲(1512——1565)於嘉靖四十一年(1562)建造的。由於他族叔侄倆正隔六十年一個甲子,故稱“奕世”。該石坊北面匾額為“奕世宮保”,南面匾額為“奕世尚書”,均為明名臣文徵明手跡。“奕世”坊已被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胡氏宗祠則是1988年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祠建於宋朝。明嘉靖戊戌進士胡宗憲為皇帝起用,面對東洋倭寇侵擾我東南沿海日益猖獗形勢,敕封為總督江南七省軍務以抗倭。胡宗憲以徐渭、沈明經、茅坤、文徵明等文官為幕僚,用俞大猷、戚繼光等武將為軍事骨幹,制訂“攻謀為上,角力為下”和“剿撫兼施”的抗倭戰略,終將倭寇蕩平。他衣錦還鄉,於1547年,大興土木整修這座宗祠,從此定下了基本格局。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再次大修。近年來,從1988——1993年間,由國家文物局規劃,按原來規格與風格,人民政府投資近百萬元,分兩期進行大規模整修。大概由於皖南山區這個特殊的歷史、地理環境,胡氏宗祠像許多明清民居一樣,歷經500多年人世風雨,至今還很完整保持當年徽派建築風貌,具有極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特別是宗祠內共計2424件“三雕”——木雕(2180件)、石雕、磚雕——藝術精美絕倫。著名美學家王朝聞贊“故宮也沒有這樣精細,這樣生動”。自宋至清嘉慶的850年間,這個村的胡氏子孫科舉中進士的共有12人,被朝廷封官晉爵的有11人。又說績溪縣歷史上共有進士100多人,而龍川有24人,佔四分之一。故龍川又有“進士村”之譽稱。
——明經胡氏。明經胡氏始祖胡昌翼,原姓李,是唐皇朝李氏的後裔,因登五代後唐同光(923——927)明經科進士,故稱明經胡。但因此又有“李改胡”、“假胡”之稱。明經胡氏遷居績溪始於宋開寶二年(966年),1007年始祖胡忠定居龍井村(古稱宅坦)。龍井村又稱下莊村,與上莊村向鄰,都屬上莊鎮。上莊胡氏,當然可以42世裔孫“無雙”博士胡適(1891——1962)為代表(擁有36個博士學位)。胡適倡導“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功載史冊的。胡適長期執教北京大學,並任校長四年(1946——1949),因而對北大學子造就北大學風,應有所建樹,這也是客觀存在的。胡適政治立場極右,但首先是位大學者,他的學問涉及哲學、史學、文學、語言學、教育學、紅學、地理學……胡適不愧是中國一代文化名人。績溪朋友告訴我,安徽有家出版社正在計劃出版40卷本《胡適全集》,無疑是件巨大的文化工程。有許多人不大知道胡適在抗日戰爭時期作為,其實他應該是有功的。從1938年到1942年,他出任駐美大使。由於他能經常直接見到美國總統羅斯福,所以他在美遊說反對美日同盟,支援中國抗日有獨到之處。據說,1941年12月7日日美談判破裂,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向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訊息是羅斯福首先用電話告訴胡適的;胡適當即急電報告重慶蔣介石。上莊村胡適故居第二進廳內,懸有一塊“持節宣威”的匾額,是當年家鄉父老以壽禮(賀胡適五十誕辰)相贈的,表彰他在使美任上為國家抗戰作出貢獻。這塊匾下還有幅胡適父親胡鐵花官服畫像。胡鐵花是位愛國將領,中日甲午戰爭期間,出任臺灣台東直隸州知州,欽加三品銜。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後,清廷將臺灣割讓給日本,胡鐵花與臺南新軍統領劉永福拒不降日,死守基隆,退守宜蘭,英勇壯烈。最後胡鐵花因患致人死地的腳氣病,撤到廈門,終於殉國。現在,在上莊村還能尋覓到“七星寶劍”“誥命夫人箱”等胡鐵花將軍的遺物。績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