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每一部作品中,年輕詩人都會在不經意間把純粹的散文如雨水一般滲透到詩句的土壤之中,比如《詩集》的結尾就是一篇名為《幽靈》的長篇故事,最終,這篇故事改名為《旅伴》,並得到了大家的喜愛。這種語言流派上的變異顯然不是偶然的,而是經過了長期處心積慮的構思,這種風格在1831年開始創作的第二冊詩集《幻想與隨筆》中再一次得到了體現。在這本詩集中,所有的詩都不同程度地夾雜著散文體語言。兩次嘗試完全追隨了在藝術流派與風格之間分分合合的浪漫主義詩歌題材。從另一個方面看,這種形式上的奔放和自由,也反映出1828年到1831年期間這位剛剛新鮮出爐的年輕大學生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的宣洩與釋放。在擺脫了米斯林的束縛之後,壓抑在腦海中的詩詞如同潮水一般傾瀉而出,正如詩人所高呼的那樣:“為了真正的詩歌,拋棄一切的枷鎖/只有沈浸在散文的海洋裡,詩歌才會發光。”
在安徒生的前3部詩集(1830~1832)中,我們可以發現,詩人深切地渴望著能從每一個角度去刻畫自己那充滿抒情和爛漫的個人形象。而在風格、題材和範圍方面,正如我們在上面所提到的那樣,詩人的作品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儘管在《詩集》、《幻想與隨筆》、《一年中的12個月》這3部詩集的100多首詩歌中,莊重與平淡總是如影隨形,但這畢竟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