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為,而四時行焉,又因它不炫智,不多言,所以成為道家的“心像”。
一、真人的舉止
古時候的真人,睡時不做夢,醒時無憂慮,飲食不求精美,氣息深沉有力。真人的呼吸是從腳後跟開始用力,普通人只用喉嚨呼吸。當他在議論時,一被人屈服,說起話來不是吞吞吐吐像喉頭噎住似的,便是一股要吐不吐的樣子。人的嗜慾越深,天機就越淺了。這就是一明證。
古時候的真人,不知道喜歡生存,也不知道憎恨死亡,不因降生人世而喜,也不會拒絕死亡的來臨;他們把生死看作極為平常的事,卻能牢記不忘生的來源,不求死的場所;當死亡來臨的時候,他們懷著欣然接受的態度,以期重返自然。因為他們知道死亡本就是生存的開始。這種不用心機違反大道,不用人為勝過天理的人,就叫做真人。
他們的內心無憂無慮,容貌安詳而平靜,額頭更是寬大無比,嚴肅的時候有如肅殺的秋天,溫順又如春臨,喜怒時更好似四時的運轉。他們能順應事物的變化隨遇而安,所以沒有人知道他們的胸懷究竟有無極限……
古時候的真人形容高大不動搖,卑躬自謙不謅媚,個性堅強不固執,志高遠大不誇飾。他們的神情歡愉,行為也合乎自然之理。他們待人處事有威嚴但不驕傲,高遠而不受牽制。那沉默的表情,好似封閉的感覺,那無心的模樣,又好似忘記了說詞,即使有什麼言語,也完全沒有心機。(《莊子》內篇第六章《大宗師》)
莊子在八章之一中,把水比做“平”——“平者,水停之盛也”,及靜動交替的“道體”——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天德之象也。
二、孔子論水
孔子:“人不到流動的水面上照自己的影子,而到靜止的水面去照。這個意思就是說,惟有靜止的東西才能吸引那竭求靜止的人。”(《莊子》內篇第五章《德充符》)
第十六章 知常道(1)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 (8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 (9 ),全乃天 (10 ),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語譯]
若是致虛、寧靜的功夫達到極致,以去知去欲,那麼萬物的生長、活動,我們都不難看出他們由無到有,再由有到無,往復迴圈的規則。雖然萬物複雜眾多,到頭來還是要各返根源。回返根源叫做“靜”,也叫“覆命”。這是萬物變化的常規,所以“覆命”叫做“常”。瞭解這個常道可稱為明智。不瞭解這個常道而輕舉妄為,那就要產生禍害了。瞭解常道的人無事不通,無所不包;無事不通,無所不包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做到無不周遍,無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於“道”,體道而行才能永垂不朽。如此,終身也就可免於危殆。
虛靜的學說是由往復迴圈的理論而來。當“靜”為道回返原始的形體時,動則為道暫時的表現。動靜迴圈說,乃是道家的基本學理。在二十五、三十七、四十章內,對此均有詳細的說明。
一、至人的用心像明鏡
不要做任何榮譽的承受人,不要做主謀策劃的智囊,不要承擔事情的責任,也不要做運用智慧的主宰。瞭解大道的無窮,便可遨遊無邊無際的所在;克盡自己天賦的本性,不要自以為有所得而喜。因為世上的一切,不過是虛無罷了!
至人的用心像鏡子一般,物去了不送,來了也不迎,自然而然反射出“它”的影像,沒有私毫的隱藏或偏見。所以它能夠消除物我的對立,應接萬物而不被物所損傷。((莊子》內篇第七章《應帝王》)
二、心情寧靜可以治療緊張
靜默可以補養疾病,按摩眼角可以防止衰老,心情平靜可以治療緊張。這不過是教勞動的人安靜休息的方法。若自身能求平靜的人,就用不著做這些了。
因此,聖人改革天下人的習俗和見解,神人從來不過問;賢人改革當世人的習俗和見解,聖人從來不過問;君子改革一國人的習俗和見解,賢人從來不過問;小人趨時求利,君子也從不去過問。(《莊子》雜篇第二十六章《外物》)
三、復根(雲將和鴻蒙的談話)
雲將到東方遊玩,經過一棵神木旁,鴻蒙正在高興地拍著腿跳來跳去的嬉戲。雲將看到了,驚異地停下問他:“老丈是什麼人?在這裡做什麼?” 鴻蒙邊拍腿跳躍邊回答說:“遨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