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3/4頁)
噹噹噹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異的事情。如一個勁兒地做鬼臉,因為獲得誇獎而不停地重複某一個動作,等等。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在故意吸引家長或他人的注意力。家長們千萬不要小看孩子的這種行為,如果家長用錯誤的方法去對待孩子,這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會產生很不利的影響。
扮演成功父母角色的心理學(17)
3歲左右時,孩子的這種吸引他人注意的行為就已經初露頭角。這時,孩子通常會採用具有合作性的行為去獲得特別的注意,即因為他做了一件事而得到了別人的稱讚,為了獲得他人的注意,他會一直重複做這件事。如果在這時,家長的注意使孩子成功地達到了這一目的,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成一個吹毛求疵者,任何事情都追求完美。但是,如果他們沒有成功地達到吸引家長和他人注意的目的,那他就會用另一種途徑來滿足他的需求,即透過做一些壞事來吸引家長注意。這樣,久而久之,他就會變成一個極具破壞性的孩子。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孩子這種吸引他人注意的行為呢?
很多教育案例表明,對付孩子這種行為的最好辦法就是“忽視”,即家長可以對孩子這種故意吸引他人注意的行為視而不見。但是,當孩子安靜下來,家長必須讓孩子知道,他的這種行為是不對的。
大多數的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些行為,往往是因為他們覺得家長不夠重視他們。因此,家長還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是不是覺得媽媽不夠愛你呀,其實媽媽是很愛你的,媽媽時刻都在關注著你。”這樣,當孩子需要得到父母更多關愛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後,就再也不會表現出這些怪異的行為了。
這樣,家長不僅幫助孩子改掉了那些壞行為,而且會使孩子感覺家長很貼心,從而願意把自己的感受講給家長聽。如此,孩子很輕易就會把家長當作知心朋友。
方法三:別讓孩子對教育不耐煩——超限效應
如果家長的教育方式一直令孩子反感,那孩子肯定不會把家長當成朋友。因此,家長要想成為孩子的朋友,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要了解孩子不喜歡什麼樣的教育方式。
一位心理學家在一所小學裡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讓這所小學的孩子寫出他們最不喜歡的家長的行為。結果,有80%的孩子都寫到了“嘮叨”這個詞。當心理學家讓寫到“嘮叨”這個詞的孩子講講自己的感受時,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我媽媽最愛對我說的一句話就是‘一定要好好學習呀’。讓我受不了的是,她一天能說上好幾遍,早上我去上學的時候說,下午我回家時說,晚飯時還要說,我都要崩潰了!”
“我最討厭媽媽的嘮叨了,每天都是那幾句話:天冷了,要多穿衣服;要下雨了,別忘拿傘;在學校裡出了汗別*服,小心感冒……每天聽得我耳朵裡都要長繭子了!”
……
在家庭中,媽媽們最愛扮演這種嘮叨的角色,但媽媽有時也會很委屈,自己所做、所說的這一切都是為孩子好,他們不領情也就算了,為什麼還說她討厭呢?
其實,大多數的媽媽可能不知道,孩子的這種討厭心理是正常的,而且是有心理學依據的。家長們的這種在短時間內不斷重複的行為,引起了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心理,心理學上把這種反應稱為“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扮演成功父母角色的心理學(18)
後來,心理學家就把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超限效應”。
成人對這種不斷重複、過度冗長的教育都有反抗心理,更不用說孩子們了。當孩子犯了錯誤,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喜歡長篇大論,這也是孩子養成“左耳聽,右耳冒”、喜歡與家長較勁的壞毛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為了避免“超限效應”,家長尤其是媽媽們,一定要改掉喜歡“嘮叨”的壞毛病。事實上,家長沒有必要過度關心孩子的方方面面,孩子的任何一種能力都是在生活的經歷中得到提升的。
例如,今天天氣很涼,孩子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