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3/4頁)
空白協議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倒似乎平心靜氣與世無爭了。遊俠的歷險常被稱道,其實生病亦可視為一次遊歷、探險,二者之同在於險,不同之處是,前者預設了一份光榮與歡樂,後者唯可向另一個世界做一點眺望性的工作。躺在床上時時胡思亂想,覺得向生與向死是人的兩種必然處境,這大約也正是兩種不同之宗教觀的源頭。人既已生,則不可能不考慮生的問題,其拯救大致包含在探險式的歡樂、光榮與愛的宏揚之中。人之必死,則不可能不對死後的情境有些猜測,其拯救之途,必對應著生之荒誕而有著更為美好的夢願。所以,這兩種宗教意識都是必要的。想來想去其實簡單,凡行惡者,都願意相信死是一切的結束,那樣便可免去末日的審判;凡向善者,都會傾向善惡之緣不會隨著死而完結,那樣正義才能具備永恆的價值。所以,神即是現世的監督,即神性對人性的監督,神又是來世的,是神性對人性的召喚。這一個監督和一個召喚,則保證著現世的美好和引導著希望的永在,人於生於死才都更有趣些。由此想到,神性的取消,恰是宣佈惡行的解放,所以任何惡都從中找到了輕鬆的心理根據。我們那次從西至東的旅遊,讓我最深刻地感到了宗教精神的無比重要。當然,宗教問題是非常複雜的,現在的中國,也可謂是宗教熱時期,但是有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現象,簡單說:很少聽到懺悔二字。而缺乏懺悔意識的宗教熱,就怕又會走歪。
先寫這些吧。現在是寫幾個字就累得不行。有機會,我還會給你帶幾本書去,每次帶不多,但可以堅持。
問候全家。祝聖誕快樂,虎年好運!鐵生
1997年12月18日9�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9 給盲童朋友
各位盲童朋友,我們是朋友。我也是個殘疾人,我的腿從21歲那年開始不能走路了,到現在,我坐著輪椅又已經度過了21年。殘疾送給我們的困苦和磨難,我們都心裡有數,所以不必說了。以後,毫無疑問,殘疾還會一如既往地送給我們困苦和磨難,對此我們得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我想,一切外在的艱難和阻礙都不算可怕,只要我們的心理是健康的。
譬如說,我們是朋友,但並不因為我們都是殘疾人我們才是朋友,所有的健全人其實都是我們的朋友,一切人都應該是朋友。殘疾是什麼呢?殘疾無非是一種侷限。你們想看而不能看。我呢,想走卻不能走。那麼健全人呢,他們想飛但不能飛——這是一個比喻,就是說健全人也有侷限,這些侷限也送給他們困苦和磨難。很難說,健全人就一定比我們活得容易,因為痛苦和痛苦是不能比出大小來的,就像幸福和幸福也比不出大小來一樣。痛苦和幸福都沒有一個客觀標準,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誰能夠保持不屈的勇氣,誰就能更多地感受到幸福。生命就是這樣一個過程,一個不斷超越自身侷限的過程,這就是命運,任何人都是一樣,在這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超越侷限、從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們毫不特殊。
我們殘疾人最渴望的是與健全人平等。那怎麼辦呢?我想,平等不是以吃或可以穿的身外之物,它是一種品質,或者一種境界,你有了你就不用別人送給你,你沒有,別人也無法送給你。怎麼才能有呢?只要消滅了“特殊”,平等自然而然就會來了。就是說,我們不因為身有殘疾而有任何特殊感。我們除了比別人少兩條腿或少一雙眼睛之外,除了比別人多一輛輪椅或多一根盲杖之外,再不比別人少什麼和多什麼,再沒有什麼特殊於別人的地方,我們不因為殘疾就忍受歧視,也不因為殘疾去摘取殊榮。如果我們幹得好別人稱讚我們,那僅僅是因為我們幹得好,而不是因為我們事先已經有了被稱讚的優勢。我們靠貨真價實的工作贏得光榮。當然,我們也不能沒有別人的幫助,自尊不意味著拒絕別人的好意。只想幫助別人而一概拒絕別人的幫助,那不是強者,那其實是一種心理的殘疾,因為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任何人不需要別人的幫助。
我們既不能忘記殘疾朋友,又應該努力走出殘疾人的小圈子,懷著博大的愛心,自由自在地走進全世界,這是克服殘疾、超越侷限的最要緊的一步。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10 給李健鳴Ⅰ(1)
###鳴:您好!
我正讀劉小楓的一篇文章,談卡夫卡的《一片秋天枯葉上的溼潤經脈》。其中有這樣一段:“這種受苦是私人形而上學意義上的,不是現世社會意義上的,所以根本不幹正義的事。為這私人的受苦尋求社會或人類的正義,不僅荒唐,而且會製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