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必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沒有販隱私,估計也不是先上床,才後上的鏡。僅此易中天就值得佩服。事實是不佩服也沒辦法。至少觀眾們能暫時扔下麻將,拋開肥皂劇和七七八八的惡搞節目,靜靜聽易中天品上一段三國什麼的,總沒有什麼大壞處。一些青少年沉迷網路遊戲,一見書本就頭疼,聽過易中天的講座後,對歷史產生了興趣,開始接觸《品三國》和其他歷史讀物,網癮也隨之小了不少,難道不是功德無量的事麼?
第三輯 易中天不是超男(6)
不過在肯定易中天價值的同時,也應該有所警惕。凡事都有兩重性,易中天的存在既有其合理性,功不可沒,其副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就像藥物可以治病,又會有毒副作用,傷害肌體。前面說過,易中天並非學術超男,不像超女純屬媒體炒作之物,大家嘴上說說,哈哈一樂,事情過去就過去了。易中天的講座文化含量較高,影響自然久遠,不可等閒視之。三國是個很特殊的時代,前朝土崩瓦解,新的大一統政權沒有形成,只要膽子足夠大,就可拉十幾個人,扛七八條槍,佔山為王,落草為寇,狠狠幹他一場,反正武警和公安早躲得不知去向,不會出面干預。若像曹劉孫諸位,想把動靜弄大,光有膽子還不行,還得有腦瓜子,該使陰招使陰招,該出損招出損招,該耍伎倆耍伎倆,不是先出其手,就是後發制人,反正自己不能吃虧。說得好聽這是權謀,說得直白是善於搞路子,而且搞了你,還叫你不知是怎麼回事。就是過後明白過來,也無可奈何,吱聲不得。大家仔細想想,三國裡的人物不正是這麼些鳥人,三國裡的故事不正是這麼些爛事麼?恕我說得不客氣,觀眾喜歡易中天的品三國,除了以上我說的種種原因外,也與我們對這些鳥人爛事太感興趣不無關係。大家為什麼津津樂道三國及歷代帝王將相的爾虞我詐?這個問題值得深思,想回避還不怎麼好迴避。歷史是現實的鏡子,什麼歷史照見什麼現實,什麼現實折射出什麼歷史。除了吃歷史飯的專家學者,我相信一般人讀歷史並不真地讀古人舊事,潛意識裡都是在讀今人今事。如果我們身邊的現實不是太像三國,我們還會對那個時代的鳥人爛事那麼難以割捨嗎?是不是我們自己就是三國裡面的鳥人,正在幹著三國裡面的爛事?
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詰問,照你的意思,乾脆將《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類玩意兒一把火燒掉算了,省得大家耳根清靜。三國書當然不能燒掉,這不是三國書的過錯。我文化水平低,讀不懂《三國志》,《三國演義》還是勉強能看明白的。我個人理解,《三國演義》儘管極盡渲染之能事,對魏蜀吳三國的權謀之爭進行了全方位鋪排和描述,通篇都是打打鬧鬧,吵吵叫叫,哭哭笑笑,整體上卻不乏悲劇意識。這悲劇意識主要體現在演義的後半部分。只是中國人天性喜歡喜劇,不喜歡悲劇,習慣於大團圓結局,在意的只是演義前半部分的紛爭權謀,爾虞我詐,對後半部分的故事也就不怎麼感興趣,對其悲劇意義也容易忽略。我也是弄小說的,知道小說的重心往往在後半部分,作家最要表達的東西也會留到後面交給讀者。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時有沒有這個意圖,我沒研究過,但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他的悲劇意識在演義的後半部分確實得到了非常充分表達,這從演義越往後越低沉悲涼的氣氛,就可體會得出來。那麼三國悲劇意識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我以為非常簡單,就是不管你多麼聰明,多麼狡詐,多麼能幹,多麼強大,多麼不可一世,多麼熱鬧風光,最後都無一例外會淹沒在歷史的煙塵裡,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 想看書來
第三輯 易中天不是超男(7)
具體說,三國的悲劇意識主要體現在人物命運和結局上面。接觸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無論是曹魏集團,還是劉蜀或孫吳集團,沒有幾個人有好下場的。用咱們老百姓的話說,就是不得好死。人到世上來走一遭,無論貴為天子,還是賤如草民,都有一死。這是天道和天理,誰也改變不了。唯其改變不了,這世界才多少顯得還有些公平,不然有權人搞點特權,有錢人出些錢財,便可賴在世上不死,永遠活下去,也實在太可怕了。人死如燈滅,燈總有燃盡之時,這本沒什麼。可中國人對死看得非常重,生時低賤屈辱都無所謂,只要死得像模像樣,就算沒枉在世上活這一回。反之一個人活著時再威風,若死得悲慘,便是人生最大的失敗。理想的死自然是終老天年,壽終正寢,否則就是死有餘辜,死後不下地獄,也只能做孤魂野鬼。看得出,羅貫中描寫三國主要人物之死時是頗費心機的,他就是透過這些描寫,來體現他的悲劇意識。不知有人注意過沒有,三國裡的能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