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1 章 後世談(六) (第2/4頁)
三傻二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多,請問這個數字是否屬實?”
皇帝稍稍回憶,點一點頭:“差不多吧。”
坐在李先生右側的徐局長扶了扶眼鏡:“如果以此計算,則關中一道,要經辦的案子便成千上萬,設若擴張至整個天下,要清理的鬼神又有多少呢?”
皇帝道:“天下十一道,大約不過十餘萬吧,朕的預想,是花個七八年水磨工夫,慢慢的也能做成了它。”
長桌邊一時寂靜,無人應答,直到坐在左後方的張主任輕聲開口:
“恕我冒昧,陛下的這個估計,可能是稍微樂觀了一點。關中毗鄰帝都,淫祀、祭神的風氣,還不算太甚,偏遠如浙、閩、粵一帶,才是重點,鬼神數量也要大大超越關中。不能簡單的用已有經驗套用。”
她頓了一頓,低頭翻閱資料:
“……以我們查閱的部分典籍來看,天下需要清理的邪祟,少說在五六十萬以上。”
會議室又安靜了下來,皇帝不覺回頭與皇后對視,神色隱約驚訝。顯然,這個數量級大大超出了他決策前的考慮,並將給整個清理行動帶來不可預測的變故——超出幾萬還好,而今數量級猛然翻了五六倍,那大多數的預備都要被嚴重透支了。
某種意義上,這大概也算執政能力天差地別的差異。組織文史小組靠著查資料與一線專家的報告能大致推斷出來的事情,貞觀初年剛剛建立的大唐國家機器卻很難釐清。無論皇帝如何聰穎英明,僅僅依賴著舊有體系下那一丁點少得可憐的地方官吏做統計,結論都很難有意義。
眼見至尊愕然不語,李先生又
道:
“敢問陛下一句,這樣繁多複雜的邪祟,又是怎樣一一料理的呢?僅僅關中這上萬的案例,便不是一件輕鬆的工程吧?”
李一陛下微微一默,而後嘆了口氣:“朕特命大理寺與刑部督辦,又派了御史定期巡查,將地方致仕的官吏也請了不少回來,會同審理……”
說著說著,他的口氣也低了下來。顯然,這些措施聽起來絕無疏漏,但最多也只能瞞一瞞不懂訣竅的門外漢而已;不要說在座嫻熟公務的諸位高手,就連大手子聽了幾句,都覺得有點不太對頭:
大理寺、刑部、御史臺、退休官吏,聽起來倒是五湖四海,彼此監督,嚴絲合縫得緊。但問題是,你就是把滿朝的官吏加在一起,能料理清楚這關中大幾萬的邪祟淫祀案麼?
別人不知道審案子多麼費功夫,在座的還能不知道麼?別說各個證據確鑿,就是一律走簡易程式,這大幾萬的案子也要拖上個一兩年。
所以,陛下迂迴許久,還是不得不吐出要害了:
“……此外,還命退下去的諸有功士卒,烽帥、伍長等,都可以檢舉揭發,協同辦理。”
不必再多說什麼了,“有功士卒”四個字一出來,在場眾人的臉色都有了些微妙的變化。即使皇帝用什麼“烽帥”、“伍長”掩飾一一,但根本要害依然無法迴避——大唐全民皆兵,對外征伐凡十餘年,哪一個村子沒有“有功士卒”?所謂調動“有功士卒”檢舉揭發,不就是發動上下,大搞運動,來個公審公判,民粹路線麼?
論這一套,從李先生以降,哪個領導不熟悉?大幹快上,奮勇爭先,無怪乎幾個月不到,就能抓出上萬的牛鬼蛇神!
正因為太過熟悉於這一套,所以氣氛就格外奇特了。如此沉寂片刻,徐局長忽然開口:
“尋常人等未必通曉大唐律法,由士卒檢舉揭發,是不是有些妨礙呢?”
皇帝尚未作答,翻閱資料的張主任出聲了:
“人心是非善惡,總也是有一杆秤的。就算不知道大唐律法,基本的良心還是要講的嘛。這又不是建設法治大唐,只要開誠佈公,不被少數人利用;群眾能發揮主動性,我看也很好。”
李先生咳嗽了一聲,但徐局長只是微微一笑:
“當然是要發動群眾的。但審判牽涉到的畢竟是國家的暴力機器,貿然讓沒有經過訓練的一般人參與暴力機器的運作,是不是會導致暴力的擴大化呢?我的這一點意見,請大家參詳。”
李先生徒勞的再咳嗽了一聲,又叫人再來添茶,卻對氣氛毫無幫助;添水休會期間,分列兩排的領導們以眼觀鼻,神色不動,而林貌抬起了頭來,茫然四望——就連他都意識到話鋒似乎不太對頭了。
在這難捱而默然的三分鐘後,坐在皇帝身側的皇后款款起身,笑意盈盈:
“我倒忘了,昨日早起時幾個孩子身子都有些不適,約了醫生到家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