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2 章 突然轉到抑佛道 (第3/5頁)
木蘭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氣地
() 嗤笑(),比如我那個傻蛋二哥。
宇文珠疑惑:兄公不信佛啊。
張阿難假裝沒聽到。他是信佛的。隋朝兩任皇帝也都信佛。信佛幾乎是上層權貴共同的愛好。
李玄霸道:等他受了打擊就去信佛了?[((),還信得很瘋狂。”
宇文珠非常聰慧地閉上嘴,沒有問什麼樣的打擊。
自家郎君肯定不會詛咒母后和觀音婢出事,大機率是胡言亂語他自己出事。
李玄霸確實想這麼說,可惜宇文珠不接話茬。
這個時空,李淵仍舊追認老子為祖宗,不過還好在胡亂追封一連串先祖當皇帝前,他就當太上皇了。李世民要臉,沒有把老子追封為皇帝。
因李唐認老子當祖宗,佛教因為隋朝皇帝的支援又在民間較為氾濫,為了壓制佛教,李唐定道教為國教,規定道教位次在佛教之上。
但李淵無論僧道,嚴格控制宗教。
武德九年,李淵下令,無論僧侶道士,“庸猥粗穢者悉令罷道,勒還鄉里。京師留寺三所,諸州各留一所,餘皆罷之”。
但很快,玄武門之變發生。玄武門之變後,監國太子李世民下令,“復浮屠老子法”,施恩天下僧道。
不過,歷史中的唐太宗下這個命令的時候,只是為了消弭玄武門之變的影響,那時候他還不信佛。
貞觀二年,唐太宗曾說“朕所好者,唯堯、舜、周孔之道”。
他罵虔誠信佛的張亮“卿既事佛,何不出家?”,並貶了另一個虔誠佛教徒蕭瑀的官,直言“朕於佛教,非意所遵”。
提及梁武帝時,唐太宗感慨,“(梁武帝)傾帑藏以給僧祗,殫人力以供塔廟,及乎三淮沸浪,五嶺騰煙,假餘息於熊蹯,引殘魂於雀,子孫覆亡而不暇,社稷俄頃而為墟,報施之徵,何其謬也”。
但當長孫皇后去世時,唐太宗一口氣修了三百九十二座佛廟。
那麼他之前批判修佛寺導致亡國的梁武帝修了多少寺廟?
四百八十座。
唐太宗離信佛信得民不聊生的梁武帝還差近一百座寺廟,他治下國土也比梁武帝廣闊,還能再接再厲。
三百九十二座寺廟會徵用多少徭役?用掉多少賦稅?
士人和後世人皆感慨帝后悽美愛情,連朝臣都不敢勸諫。但百姓真的會為長孫皇后祈福,而不是望著那三百九十二座寺廟暗自咒罵?
李玄霸問了二哥這個問題,二哥氣得差點把李玄霸的頭髮拔了,讓李玄霸閉嘴,他不會這麼做。
“你和觀音婢都比我小,不會走在我前面。我已經做好了送別父親的準備,到時我就免天下徭役一年以祈福,才不會修什麼寺廟!你當我傻嗎!”
但李玄霸堅信,歷史中的李世民和現在的二哥都是唐太宗,等二哥遭受了重大打擊,一定會在佛教裡找安慰,所以他需要時時刻刻嘲笑二哥,堅信二哥是虔誠的佛教徒,這樣二哥就絕對不會虔誠了。
雖然宇文珠沒問,李玄
() 霸還是說出了自己“我堅信二哥是虔誠佛教徒二哥才不會當虔誠佛教徒”的話,佛教徒張阿難都扶額了。
宇文珠只能說,自家郎君有時候的揍,是自找的。
她要是有這樣可惡的弟弟,肯定每天用膳前都要先揍弟弟一頓,才有心情用膳。
張阿難在心裡使勁點頭。
不過李玄霸這麼一梳理,宇文珠對李玄霸即將要做的事已經明瞭。
“佛道都不能滅,而是要抑制和平衡,不能與官府和百姓爭利。”宇文珠道,“郎君是想借皇家寺廟一事,向天下佛道發難,再興周武帝抑佛之舉?”
李玄霸道:“是抑佛抑道之舉。佛道一窩,該有的毛病都有,都不能縱著。”
宇文珠擔憂道:“郎君如此做,不會被天下口誅筆伐?”
張阿難雖是佛教徒,但不會因為自己的信仰而反對李玄霸要做的事。反正只是“抑”不是“滅”,他仍舊可以拜佛。而且把過於世俗化的僧尼趕回家,讓僧尼隊伍更加純潔,也是一件好事。
他與宇文珠一樣,也只是擔心這件事對李玄霸的影響:“隋朝兩位先帝都虔誠信佛,朝堂諸公幾乎都信佛,佛道雙信者也不少。三郎君若要做這件事,請另尋一人上書,可千萬不要自己上書。”
李玄霸笑道:“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怎麼能推給別人?我就喜歡這個。”
宇文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