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幾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納產生,那是測量、計算了許多三角形之後的“已知”,用於演繹,我們對任何一個三角形,不必測量,不必計算,可以“預料”它的各內角之和也是一百八十度,這就是幫助我們探求未知。可以說:用歸納法“溫故”
用演繹法“知新”王戎的故事曾經寫在課本里,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跟許多同伴一起到野外玩耍,走著走著,遠遠看見大路旁邊有一棵李樹,上面結滿了累累的果實。孩子們歡呼一聲,飛奔到樹下去採李,獨有王戎坐在原處休息。有人問他為什麼,他說:“樹上的李子是苦的,不能吃。”怎麼知道是苦的呢?“李樹生在大路旁邊,如果不是一棵苦李,早該給人家採光了,怎會有許多果實留在樹上?”不久,那些爬上樹去的孩子,都興致索然地走回來,李子果然是苦的。
王戎用的就是演繹法,他的論據,用莊子的話來表示,就是甘井先竭從前沒有自來水,大家“鑿井而飲”,一個村子上可能有兩三口井,如果某一口井的水特別好喝,居民(甚至鄰近村子裡的居民)必定先到這口井來打水,直到這口井裡暫時沒有水了為止。果樹也是一樣,“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因為來欣賞果子的人、來摘果子的人會把樹下踩出一條小路來。如果樹下是荒蕪的,沒有人跡的,那就不是“甘井”,——不是甜李。遠離菸酒為強身之本。現在的醫生都相信這句話,他們從許多研究論文、許多臨床經驗知道,高血壓、心臟病、癌症都和菸酒有密切關係。美國的香菸盒上,都依照政府的規定,用文字標明“吸菸有害健康”。這是“溫故”。你有了病去找醫生診療,醫生照例問你:“吸菸不吸菸?喝酒不喝酒?”如果答案是“不”,醫生就認為你得某些病的機會要少一些。如果你投保人壽保險,保險公司也會問你:“吸菸不吸菸?喝酒不喝酒?”如果答案是“不”,他們就認為你可能活得長一些,接受投保的風險就小一些。這都是“知新”。
演 繹(2)
在“愚公移山”那個故事裡,愚公對智叟說:我的年紀雖然大了,我有兒孫,我的兒孫還有兒孫。我們世世代代合力移山。我們的力量不斷增加。山是不會生長的,山上的土石是不會增加的,我們搬走一塊石頭,它就少了一塊,我們挑走一筐土,它就少了一筐。這樣,終有一天,移山可以成功。愚公的這種思考過程,就是演繹。
在“鷸蚌相爭”那個故事裡面,鷸對蚌說:“如果一直不下雨,你會渴死。”蚌對鷸說:“如果我一直夾住你,你會餓死。”它們的思考方式,也是演繹。
現在回顧一下前面舉過的例子。
在“學然後知不足”這個論據之下,演繹及於孔子、蘇格拉底、愛因斯坦,發展出好幾條線來,線與線是平行的,這叫多線演繹。
在“遠離菸酒為強身之本”這一論據之下,演繹及於有病就醫的甲乙丙和投保壽險的丁戊己,也是多線演繹。
由“甘井先竭”演繹出來的“道旁之李應該早被行人摘光”,就是隻說這一件事,由一條線向下發展,這是“一線演繹”。這一線繼續延長,反證“道旁多李必是苦李”。一線演繹通常是要向前延伸的。這種延伸就是“推論”。
在愚公移山的例子中,愚公的“推論”是經過一再延伸的:
“我的兒孫的力量比我大,而山的體積不會增加。”這是第一節。
“兒孫的兒孫人數更多,力量更大,而山的體積不會增加,(只有減少。)”是第二節。
“兒孫的兒孫還有兒孫,力量一直增加,而山的體積一直減少。”這是第三節。
愚公的推論是像竹子生長一樣一節一節加長的,也是一步一步達到“未知”,將未知變為已知。這種一步一步的推論,是議論文常用的寫法。
當我在中學讀書的時候,校中是禁止男女同學戀愛的。事隔多年,我還記得訓育主任的一番道理,我可以用“節節生長、步步推論”的方式把他的意見寫在下面:
學生多用一分鐘時間戀愛,勢將少一分鐘用功,戀愛必然荒廢課業。(第一節)
課業荒廢,學生不在功課成績上競爭,為得到愛情而競爭,勢將爭風吃醋,滋生糾紛。(第二節)
學生和學生之間一旦為了愛情發生爭奪,勢將結成集團幫派,甚至可能互相鬥毆,校風於是敗壞。(第三節)
我把他的話寫在這裡,並不希望別人都信從他的主張,而是指出他推論的過程。你可以用同樣的方式“鼓吹”戀愛:
男生女生一旦發生戀愛,必定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績,以爭取、增進對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