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2/4頁)
團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果那時30年期限的固定利率為6%,也就是從1971~2001年間的年利率被固定在6%。可是,在銀行貸出這筆錢之後,到1
981年美國的銀行短期存款利息高達16%。這樣一來,銀行付出的利息是16%,而從早期貸出去的30年固定利率房貸上得到的利
息收入卻只有6%,因此銀行要虧損10%。
正是由於上述利率風險,當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利率高漲時,眾多銀行和信用合作社因早些年放出的長期固定利率貸款而出
現重大虧損,迫使一系列銀行與信貸公司破產倒閉,引發了一場金融危機。那次危機又為下一輪金融創新創造了條件。1981年初推出
浮動利率住房貸款,居民可選擇逐年浮動、每3年浮動一次、每5年浮動一次,等等。這一創新增強了金融機構的利率風險規避能力,使
包括銀行、保險公司和各類信貸機構在內的公司更願意為各種收入階層的老百姓提供住房貸款。
20世紀70年代末的利率波動也為另一類金融創新奠定了基礎:1983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首次推出長、中期
利率期貨,隨後又推出利率期貨期權。這些衍生證券再一次為各類信貸機構規避利率風險提供了方便。換句話說,金融機構的利率風險規
避能力越強,它們提供各類貸款的能力就越高。
一系列金融創新看起來很不相關、很偶然,但一個共同的目的是讓消費者更好地配置一生中不同年齡時段的消費水平。這當然為
金融公司和創業者提供了商機,但更重要的是其對美國整體經濟的貢獻,使美國的房貸餘額從1950年的730億美元,猛增到200
2年底的6萬多億美元(圖2–4),約佔美國GDP的60%(相比之下,2002年中國的房貸餘額佔GDP的8%,因此潛在的增
長空間還很大)。在這些住房貸款和金融創新成功故事的背後是越來越多的美國家庭擁有自己的房屋,1940年時美國44%的家庭有
自己的房子(圖2–5),到1970年時63%的家庭有自家房,現在這個比例上升到70%左右,不僅如此,許多家庭還有多於一棟
的住房。
圖2–5?在美國多少家庭擁有自家住房
有了這麼發達的住房貸款市場,美國居民當然用不著為買房而把所有的收入都儲蓄下來(到2002年人均儲蓄率不到4%,見
圖2–3),而是平均每年拿出自己收入的5%~6%來支付房貸利息。在沒有為購房而儲蓄的壓力的情況下,消費傾向自然高,難怪美
國的內需過剩、可以吸收那麼多國家的出口。
同樣道理,汽車貸款是另一個關係消費者的重要金融證券品種,它也可減少居民的儲蓄必要性,助長消費需求。1950年全美
汽車貸款餘額僅為47億美元,到1960年為168億美元,但截至1999年底則達到4 679億美元(見圖2–6)。
圖2–6?全美汽車貨款餘額
制度與財富
社會保障、失業保險與退休養老
社會保障、失業保險與退休養老
儘管住房貸款與汽車貸款這兩項金融創新對釋放中國居民的消費潛力、擴大內需已經有較明顯的效果,但從圖2–2中我們也看
到,1998~2000年間北京居民儲蓄率停留在18%左右,到2001年上升至22。9%,2002年下降到17。5%。這跟
美國不到4%的儲蓄率相比還是遠遠太高,使中國經濟的增長過多地依賴出口,內在的經濟增長鏈在這裡被卡住了。
國家統計局最近做的一項調查表明,導致居民高儲蓄率的最重要的3項因素依次是教育、退休和就業保障。一方面這說明為購房
、買車而存錢的因素確實因按揭貸款創新而得到緩和,另一方面也指明瞭經濟改革進一步要努力的方向:擴充套件教育貸款,建立社保系統、
退休金專案和失業保險。
從1999年至2002年9月,金融機構在全國累計發放助學貸款66億元,幫助了112萬名困難學生。這些舉措是一個好
的開端,但實際需求遠非如此。據有關專家估計,一個子女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全部費用約為2002年平均家庭收入的3倍。即使按每年
20%的儲蓄率計算,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