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澀春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所有受體(接受端)都是如此。在粘度較高的溶劑中(在脫水狀態下),蛋白質和酶的效率較低(對身體缺水的判別力可能也較差)。因此,水可以調節身體的所有功能,包括各種溶質的活動。“水是身體裡的溶劑,它能調節所有功能,也能調節溶解在水中並在水中迴圈的溶質的活動。”這一新的科學真理(認知模式的轉變)應該成為未來醫學研究的基礎。
缺水時,不僅人體的“內建”攝水機制會發揮作用,對體內的存量水進行定量分配的機制也開始發揮作用。它會根據預先確定的順序向身體的不同部位供水——這就是“乾旱管理”。
科學研究表明,受組胺引導和操縱的神經傳導系統會活躍起來,激發從屬系統,促進水的攝取。從屬系統也參與水的分配和迴圈,把水從一個器官調配到另一個器官。從屬系統用後葉加壓素、血管緊張肽(RA)、前列腺素(PG)和激肽做媒介。由於身體內部沒有隨時可以提水的水庫,只能透過優先配置系統對存量水或攝入體內的水進行分配。
有研究表明,在兩棲動物中,組胺的生成量和儲量都很低。組胺生成後,兩棲動物一旦缺水,就會發揮作用。
神經傳導組胺是用來規定和調節現有水量的,動物體內出現脫水後,組胺的產量和儲量會大大提高——這就是所謂的乾旱管理。組胺和從屬它的前列腺素、激肽以及PAF(也是一種與組胺有關的媒介)——能調節和分配攝入體內的水分——它們碰到痛感神經就會引起疼痛。
前面講述了“醫學觀念的轉換”,提出了兩個被人忽視的問題,第一,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會越來越缺水。與此同時,新觀點否定了以“口乾”為身體缺水的惟一訊號的老觀念。第二,當神經傳導組胺的生成和從屬的調水因子過於活躍,以至於引發過敏、哮喘和慢性疼痛時,應該把這類疼痛理解為缺水訊號——身體因缺水發出的危機訊號。只有“認知模式轉變”了,我們才可能識別出身體缺水或區域性缺水的各種訊號。
新觀念(新模式)表明,身體的慢性疼痛不應用受傷或感染來解釋,而應當首先將它視為慢性缺水,什麼部位疼痛,什麼部位就缺水。醫生首先應當考慮疼痛訊號,先把它們視為缺水訊號,而後再考慮是否採用複雜的治療程式。非傳染性的、“反覆出現”的或慢性的疼痛應當視為身體缺水的訊號。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二章 新模式(4)
目前的治療方法識別不了身體的缺水訊號,這無疑會使問題複雜化,人們很容易把這些訊號看成某種嚴重疾病的併發症,採用各種複雜的治療手段,其實它們僅僅是脫水的訊號。雖然僅用水就能減輕病人的痛苦,患者卻被迫接受藥物或者介入式治療。因此,醫生和患者都有責任瞭解慢性脫水症給人體帶來的傷害。
慢性疼痛包括消化不良疼痛、風溼性關節炎疼痛、心絞痛(無論行走還是休息)、腰部疼痛、間歇性跛行疼痛(行走時腿部疼痛)、偏頭痛和持續性頭疼痛、腸炎疼痛和與之相關的便秘。(見圖4)
圖4:痛感探測感官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區域性的神經系統,一部分是中樞神經系統。在早期,止痛藥可以消除區域性的疼痛,但是,當達到一定界限時,大腦就變為監控疼痛的直接中心,直至身體出現脫水症。
觀念的轉變表明:首先應當用調整日常飲水量的方法來治療這些疼痛。給病人常規止痛藥或其他緩解疼痛的藥物前,如抗組胺藥或抗酸劑,應當先觀察幾天,讓病人每天24小時的飲水量不少於兩品脫半(即兩升半),以便防止永久性的區域性損害或全身損害,發展成不治之症。有些人有多年的疼痛史,對這樣的病人,要想試一試水能否解除疼痛,首先應當確認他們的腎臟是否有足夠的排尿能力,以免在他們的體內積存過多的水。應當把排尿量和飲水量加以對比。飲水量增加,排尿量也會增加。
缺水引起疼痛是生理學上的新觀念,為未來的醫學研究和探索疾病的起源開闢了一種新思路。它揭示出,長期使用止痛藥來“抑制”慢性脫水症或區域性脫水症的重要訊號對健康有害無益。
這些止痛藥(鎮痛劑)有致命的副作用。持久的脫水能損害身體,止痛藥壓抑了痛感,卻不能消除疾病的根源——脫水。鎮痛劑往往會引起胃腸出血。每年都有一兩千人因為經常服用鎮痛劑而喪命。現在(1994年)已經清楚了,止痛藥能損害一部分人的肝臟與腎臟,能致人於死命。
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疼痛的起源,上述觀點為疼痛的緣起提供了科學的解釋。關於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