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2/4頁)
北方刷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壘起“V”型石牆(俗稱“隊基”),然後在石牆上開啟一個個小缺口,用夾網或畚箕“補”上。這樣,從上游潭裡竄出的魚,如果識不破這個機關,順流而下,穿過群頭,穿過這些“缺口”,那就會自投羅網,束手被擒。
這就是所謂的“補魚”。補魚可以說是一場陰謀,但有些魚會與人鬥智,充滿了驚奇和妙趣。特別是香魚,你要補住它們,非得用番心計不可。
香魚平時棲息在深潭裡,不輕易出門,但在赤日炎炎的三伏天,它們卻常常成群結隊,跑到淺水灘裡來曬太陽。在淺水灘,它們一邊竄來竄去,一邊不斷地翻滾身體,留下一片片耀眼的金光。如果這個時候,空中突然颳起西風,它們就會渾身癢癢,滾成一團,像喝醉了酒一般,顛顛撞撞,向下遊衝擊。當地人稱這種現象為“拔陣”。而香魚拔陣時,你遠遠可以看到,群頭的水面上會劃出一溜溜水痕,或拱起一層層波浪,有時,你還會看到水中閃出一道道亮光。顯然,這是補魚的最佳時機。遇到這種情況,補魚者總是激動不已,大家一邊齊齊歡呼:“香魚拔陣了!香魚拔陣了!”一邊七手八腳,急急地在群頭壘起補魚牆——先是拋堆粗石,接著壘砌牆面,再接著在牆的迎水面鋪墊細石,最後在牆頭開啟缺口,引水下流,並利索地補上夾網或畚箕,有時應急,索性脫下褲子,紮緊褲管補上。在這個過程中,大家的歡呼聲一陣接一陣,回聲漫山連嶺,滾滾而動,而香魚則前赴後繼,發瘋般地向下遊衝擊,它們不顧一切,遇牆撞牆,遇人撞人,把群頭鬧得沸翻盈天。如果你在現場,即便作出種種阻攔或嚇唬的動作,也不頂用,說不定在懷中或褲襠中,冷不防會竄進三兩條滑溜溜的香魚來!然而,令人驚奇的是,香魚這般“發瘋”,這般不顧一切,幾乎都發生在補魚牆尚未壘就之前,而一旦補魚牆拿下,特別是牆頭補上了夾網和畚箕,它們就會停止全線衝擊,而轉為小心的有組織有領導的突破活動。
我們不敢說,香魚是通人性的,但它們確實很精靈,至少能識破許多機關——補魚牆既然呈“V”型,像頂帽子,那麼,上游流向下游的水,通往帽頂自然是主流,按照“主流魚多”的邏輯,人肯定在帽頂設有陷阱,這是其一;其二,人心都是貪婪的,他們巴不得一口吞下整個潭裡的魚,所以,他們在牆上佈網,缺口肯定開得很大;其三,牆上新開的缺口,肯定有埋伏,而這些新開的缺口,其石頭上的鮮苔是不完整的,看上去白晃晃的,因此,你要擦亮眼睛看仔細。正緣如此,香魚總是遠離“帽頂”,遠離流水量大的或者白晃晃的缺口,而專門選擇牆兩側那些流水只有一個手指厚、石頭上鮮苔比較完整的缺口,進行強力突破。自然,在香魚們看來,在這些地方進行突破,是出奇制勝,是最最安全的。值得一提的是,它們在突破時,往往先自覺地拉成一個個縱隊,在各自的隊長的率領下,在補魚牆內來回遊弋偵察,然後分別選中一二個缺口,閃電一般,整個隊伍噼裡啪啦,一氣滾將過去,將缺口震得水花四濺,金箭亂飛——有時,幾分鐘下來,一個缺口就可以補到幾十斤魚!
當然,香魚畢竟不是人的對手,它們認為最最安全的地方,恰恰是補魚者精心設下的陷阱。這可以說是香魚的悲哀,而在另一個層面上說,那又是香魚的光榮,因了它們與眾不同的表現,因了它們的智力運作,才大大豐富了人類“補魚”活動的內涵,從而為自然界特別是動物界贏得了更多的奇妙和野趣。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舞魚
芙蓉人釣魚,特別是釣梭粗魚,其動作,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奇特、最瀟灑的,與其說是“釣”,倒不如說是“舞”——釣魚人不是坐在河岸上,而是站在海水中,他們隨著潮水的漲落或進或退,而他們投進水中的釣線,沒有浮標,只是憑手的感覺判斷魚有沒有咬鉤;他們一旦將魚拉出水面,就有力地揮動手臂,將釣竿、釣線和魚平拉成一條線,放空中密密地舞動,使之不斷地打圈,發出“吱吱吱吱”、“呼呼呼呼”的聲響。如果釣魚的人很多,大家就自覺地依著水流的走向,彼此拉開間距,排成一個長隊。這種“兵團作戰”的場面,往往令過路看客止步不前,吶喊不止,其結果,使得空中“吱吱吱吱”、“呼呼呼呼”的聲響越發稠密,越發悅耳,並平添了幾分驕傲和豪放。
芙蓉人把釣上的魚放空中舞動,呼呼打圈,許多外地人不以為然,以為這是在搞“花頭”。其實不然,魚被“舞”暈了頭,僵了身子,卸鉤時就不會發生“跳逃”等意外。當然,“舞”要把握度,不能用力過猛,也不能光為了追求瀟灑而“舞”得沒完沒了,否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