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和聲威只成為記憶裡的殘痕了。
憑光榮、功勳、功名、世襲等等而建立了社會地位和聲威的階層或團體德國的容克世家( the Junkers),有一種豪閥行為模式。中國知識分子建築社會地位並通向聲威之路,歷來不是經商致富和制器利用,而是道德、學問、文章並掌管孔制政教。所以,中國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素來是以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他們靠“十年寒窗”博取功名來“揚名聲,顯父母”。他們曾自認為且曾被認為是“四民之首”。他們瞧不起商人和工匠。他們認為“問舍求田”是“原無大志”的。他們躋身於最高統治階層的周圍和做行政的中堅棟樑。他們受俸祿的供養和廣大農村經濟的支援。這一個階層在中國歷史和文化裡所起的作用真夠重大。他們的社會地位和聲威不是農人、工人和商人所可比擬的。
中國人的世界觀的一個次元是前述的以中國為世界的中心,另一個次元是習慣地從下看到上或從上看到下。在這一世界觀的侷限之下,中國人習慣於從古到今的垂直式的思想,而不大注意到橫面的事。中國文化分子歷來少管外事。他們銳意經營社會地位和聲威。中國文化分子將思想發展、政治制度、社會結構、對外看法,以至於宅第形式及服飾式樣,都輻輳於聲威的建立、鞏固和擴大。而聲威的心理基礎是虛榮。所以,聲威一經制度化,便牢不可破。中國人傳統的強烈正統感與聲威要求實在不可分。正統感給聲威要求以堂堂皇皇的理由;聲威要求則可發揮正統感的壯大光彩。
八 地位與聲威要求(3)
自古以來的“夷夏之辨”就是一種原基的聲威提示(prestige suggestion)。經過這一提示,夷與夏的價值高下優劣之別便判然分明。夷與夏的價值高下優劣之別判然分明,就是在二者之間築起一道肉眼看不見的“價值圍牆”。在二者之間築起一道肉眼看不見的“價值圍牆”,使中國文化分子看不起夷狄而得以“嚴夷夏之防”。中國文化分子看不起夷狄而得以“嚴夷夏之防”,於是後世不能“以夷變夏”。因為後世不能“以夷變夏”,所以變法維新在心理上的困難重重。
中國文化裡的聲威要求簡直成了“歷史精神”。中國的建築形式簡直就是一種聲威符號(prestige symbol)。皇宮象徵最高的地位和聲威。王府和大官的宅第代表高出庶民之上的地位和聲威。即令一般平民住宅,只要是稍具規模的,總是正面一個大門,兩邊對稱,一進數重。這種屋宇的結構總顯露一種莊嚴氣象。但是,平民住宅無論怎樣華麗,在制度上不能模擬帝王,否則便是僭越,可能遭受處分。所以,在傳統中國,我們一看住宅,就大致可以看出其中主人的地位、歷史、身份和聲威之大小。中國文化的服飾更常表示地位和身份的差別。讀書人穿長衫,有時戴水晶眼鏡。官人出則坐轎,走路抬八字腳,說話拿一定的腔調,發言時只看著自己的鼻子,咳嗽有特殊的抑揚頓挫。官轎的大小和抬轎人數目的多少是官階高低之最醒目的符號,因此也就是聲威大小的符號。官人出街鳴鑼喝道更是聲威的制度樹立。甚至讀書人的“立一家之言”,以“文章鳴家”、“開山立派”,背後的主要推動力也是聲威要求。
在中國,國家的聲威與文化聲威及社會聲威是綴合在一起的。這種混成的聲威從來都是與國體不可分。像一座彩坊的正面一樣,它象徵國家的地位。因此,這種聲威從來被強烈地維護著,而且細心地經營著,以至於納入官辦制度(bureaucracy)以內。從前學生見考官須遞門生帖子,這不是一件等閒的事。從前外國使節要見中國皇帝,比天主教徒見教皇還難。外國使節要見中國的皇帝,彷彿比基督教徒見上帝還要隆重。我們且看是個什麼光景:
來華的俄國使臣,為了“三跪九叩”的禮節,一再感受麻煩。馬戛爾尼亦遇到同樣的問題,中國皇帝和英國使臣均很重視此事。八月十四日(七月初八日)的上諭特別提出,要徵瑞向使臣婉勸。
在梁肯堂、徵瑞折內俱稱筵宴時該使臣等免冠叩首等語。……向聞西洋人用布扎腿,跪拜不便,是其國俗,不知叩首之禮,或只系免冠鞠躬點首,……遂指為叩首,亦未可定。著傳諭徵瑞,如該使臣於筵宴時實則叩首則已,如仍止免冠點首,則當於無意閒談時婉詞告知以各處藩封,到天朝進貢覲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首之禮,即國王親自來朝者,亦同此禮。今爾國王遣爾等前來祝嘏,自應遵天朝法度。雖爾國俗俱用布扎縛,不能拜跪,但爾叩見時何妨暫時鬆解,俟行禮後,再行扎縛,亦屬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