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4頁)
公主站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繼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努力踐行“八榮八恥”,為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而努力奮鬥。
txt小說上傳分享
“天高雲淡”的故鄉
黃河之水從青藏高原奔流而下,黃土高原是她首當其衝的傑作。綿延鋪展的高原到這裡;大自然巧妙地用六盤山脈畫下了一個碩大的分號,西邊是隴東黃土高原,東邊是陝北黃土高原。
六盤山西麓,陝、甘、寧交界處,隆德縣城郊鄉下溝村一組住著一戶被黃土高原溝溝壑壑遮蔽的貧困人家。1984年7月22日寅時,被父母喚著乳名珍珍的小女孩在這戶人家“呱呱”墜地,她,就是現在就讀於湖北荊門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繪圖專業04級的女大學生——劉芳豔。
整個村莊,像一個和諧的大家庭,其樂融融,其風也樸。
汽車穿過六盤山隧洞,豁然開朗,眼前一馬平川。左行不到兩公里,是一座現代化的小城——隆德縣縣城。
縣城平躺在六盤山的懷抱裡,熱鬧而祥和。一條小河把縣城團團箍緊,312國道又把縣城鑲上一條灰白色的寬邊。街道潔淨、整齊而錯落有致,不太高的建築,各種式樣,各色裝飾,鱗次櫛比,色彩斑斕,雪後初霽,在六盤山薄雪的映襯下,清新亮麗,極富詩意。隆德人自豪地稱之為“天高雲淡”的故鄉。
1935年,毛澤東率領工農紅軍翻過六盤山最後一座山峰,寫下了豪邁的詩篇《清平樂·六盤山》,在紅軍遭到國民黨圍追堵截,損失慘重的嚴峻形勢下,他仍然在詩中寫到:“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中國革命如在掌握之中,革命的樂觀主義激情洋溢。
隆德人雖處貧瘠的黃土地,但他們卻一代又一代人為改變窮山惡水進行著艱苦卓絕的努力。耕地少,水土流失,他們就砌石造田,保持水土,種樹、間種藥材,2005年榮獲全國梯田建設模範縣稱號,種植的藥材,成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隆德還是全國無毒縣和全國無艾滋病縣,隆德人不僅要消除貧困,還要使隆德成為名副其實的彰顯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的文明縣。
隆德人那種為消除貧困,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堅定信念深深地感動了我們。
下溝村23號
劉芳豔家所在的下溝村一組不在這一馬平川上,離縣城還有八里多路,是六盤山山脈中一個由兩座黃土高坡相夾而成的狹窄的沖溝。村裡30多戶人家的房子被沖溝分成兩邊,分別依傍兩座黃土坡腳而建。劉芳豔的老屋在北坡,現在租住的房子是三嬸家的,在南坡。沖溝往上走,就是海拔2000多米以上的六盤山西北山脈,沖溝裡常年有從六盤山上流下來的黃土水。村裡可耕土地少,貧困戶多,家庭條件稍好的人家,住上了磚牆瓦蓋的房子,但大多數村民還居住在破舊的土坯房裡。再寬裕一點的人家都遷到靠近公路的川地上去了。
劉芳豔的父輩由於兄弟姐妹多,在分家時,父親只要了一間大約7平方米左右的土坯房,由於年久失修,早已坍塌了,只有幾棵粗大的柳樹留下了對老屋的記憶。1994年,劉芳豔的三叔因食道癌去世,三嬸帶著孩子改嫁到河南,三嬸同情劉芳豔一家擠在如此狹小的破屋裡,同意把兩間土坯房讓給他們住,簽訂了租讓協議。三嬸的房子也是搖搖欲墜,到了1996年,實在住不成了,劉芳豔的父親和哥哥將危房扒了,花了幾個月時間,在原地建成三間乾打壘瓦房,一直住到現在,門牌號是“下溝村23號”。
現在,下溝村23號成了媒體聚焦的地方。
劉芳豔攜母離開老家快兩年了,離家時,她委託堂哥劉歲存照看房子。當劉歲存開啟塵封已久的大門讓我們走進院落時,在春意盎然的季節,我們卻感到了秋的淒涼。用乾打壘圍成的院子裡,長滿了雜草,四間房子,南北向一間,為正屋,東西向三間,為偏房,土坯牆上有許多大大小小的裂縫,室內牆上留下的漏雨的痕跡像畫下的大幅地圖,夯土地面潮溼得能擠出水來。三間偏房,一間是廚房,另一間堆滿了可能是杜桂蘭在家時割的柴草,中間是劉倉的房間,除了大炕,別無他物。正屋是杜桂蘭的房間,大炕佔據了房間的一半,左手邊是三開門的立櫃,油漆已漸漸脫落,立櫃旁摞起兩根直木鋸成的木板。正對門是中堂,中堂掛的是悼念劉百義的鏡匾,撰有“一世勤勞留典範,一生儉樸傳家風”的輓聯,準確地概括了劉百義的一生。中堂下有一條案,供奉著劉百義的遺像,遺像旁有一酒壺,大約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