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頁)
公主站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編者的話
春意盎然的時節,從荊楚大地,到黃土高原,以至到全國各地,人們在傳誦著一個響亮的名字——劉芳豔。
劉芳豔同學出生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一個貧困人家,現就讀於湖北荊門職業技術學院2004級計算機繪圖專業。其母3歲時就雙目失明,不能下田勞動;在她14歲那年,父親因患食道癌撒手人寰;哥哥常年在外打工,長時間沒有音訊。小小的年紀就擔起了家庭的重擔,6歲時她還夠不著灶臺,就踩著凳子給家裡燒火做飯;14歲時為挽救父親生命,她四處求親告友,甚至找到縣長,借錢為父親治病;在生活幾近沒有著落時,她節衣縮食,打工掙錢,勤學不輟,堅持讀完了中小學並順利地考取了大學,圓了大學夢;上大學後,她又面臨著交不起學費、生活沒有來源、母親無人照料的異常困難,在學院領導、老師、同學和社會上好心人的照顧和幫助下,她一邊辛苦地打工,一邊勤奮地學習;在得知母親上山打柴摔傷、生活和學習實在難以為繼時,她毅然申請休學,告別戀戀不捨的校園,帶著母親到千里之外的天津打工謀生,照料母親,積攢日後的生活費和學費;照料母親是她不忍放棄的責任,完成學業是她執著追求的目標;辛勤打工攢到一點積蓄後,她立刻千里攜母,重返校園,頑強地求學、打工、奉孝母親。
劉芳豔同學特殊的生活經歷,艱苦的生活細節,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特別是不管走到哪裡一直把盲母帶在身邊照料的孝義之舉,感動中國,感動天下,每一個有所聞見她的人,無不為之動容,淚流滿面。
###總書記最近提出:要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倡導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範,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展。“八榮八恥”是中國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鮮明表達,為公民道德建設樹起了新的標杆。劉芳豔的事蹟是對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最好詮釋。在她的身上,集中體現了當代青年自強不息、堅忍不拔、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珍視親情、奉孝敬老、知恩圖報的傳統美德;不畏艱辛、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人生追求。劉芳豔用平凡之事、常人之情、善孝之舉、報國之志,實現了社會主義榮辱觀和道德建設的標杆要求,是我們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生進行榮辱觀、道德觀教育的好典型、好教材。
這裡特別值得提到劉芳豔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和感人之處,就是她的感恩之心、反哺之情、善孝之舉。我國自古以來就形成了一些為人類社會普遍肯定和讚美的傳統美德,譬如我國古代就十分重視孝道,“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百善孝為先”,“以孝治天下”,無不強調了孝之重要。當然,過分誇大孝道是不恰當的,但是,一個社會缺失了孝道也是可悲的。孝道當是人之本性,比如一些動物也有著本性的孝:鴉知反哺,羊知跪乳,即為明證。《孝經》上有這樣的說法: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人之天倫;成家後,孝敬雙方的父母,是中孝;再擴而廣之,用孝敬父母之心孝敬天下人父母,就是大孝。孝敬天下,用我們現代的話說,就是為人民服務。
劉芳豔精神的典型意義在於告誡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忽視孝行教育。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經有一句諷喻大學生的順口溜:“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認爹和娘”,條件和地位變化了,孝心卻在漸漸喪失。一些讀者在簡訊留言中說面對劉芳豔羞愧難當,由此可見,劉芳豔的孝義之舉,確實刺到了我們某一部分人的痛處,促人深思,促人警醒。
據報道,在2006年1月由北京大學舉辦的“第三屆中國經濟理論論壇”上,有專家提出:中國社保基金目前只有二千一百億,缺口二萬億,將來有可能出現兩個人工作養活一個退休的人的情況。隨著我國逐漸進入老年化社會,這麼大的社保缺口,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當社會不能完全保障那些老人們的未來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夠像劉芳豔同學那樣,承擔起自己作為一個公民、一個子女對父母的贍養責任和義務呢?“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哀哀父母,生我老瘁”,可憐天下父母心,天下兒女應有情。所有做兒女的人們,都要對父母懷有深深的感恩之心、孝敬之情。今天你是兒女,將來你也要做父母,今天你怎樣對待父母,明天你的兒女就會怎樣對待你。
古人云:“老吾